症狀找原因
依症狀找可能疾病、看病科別及醫師
台灣於1月11日增添兩起本土案例,且為醫護人員,引發社會恐慌。尤其,當媒體傳來歐美每日確診人數動輒破萬,導致醫療崩潰的悲慘畫面,更讓民眾人人自危,甚至引發網路獵巫現象,衝擊醫護人員士氣。不過,細究這兩起本土案例,案838的醫師,是在COVID-19確診患者病況惡化下,進入負壓隔離病房協助麻醉科醫師插管時染疫,自1月8日出現症狀,1月10日通報採檢後,在11日確診。
相信受失眠問題困擾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每到夜裡總是輾轉難眠,白天卻沒有精神,若是忍受不住補眠一下,晚上又更加睡不著,陷入無盡的惡性循環之中...這不但可能因為精神不濟讓通勤危險性提高,長期下來也容易影響身體,造成健康上的負面影響。 而失眠常見的原因有常熬夜、作息不正常,或是因為心理上的因素如憂鬱、焦慮等原因,不過眼科醫師也指出,失眠也有可能和「眼睛」有關,建議可以在晚上泡澡時用溫毛巾溫敷一下眼部,可望幫助調整自律神經平衡,甚至可能有改善失眠的效果。
你曾因膝蓋疼痛,買了市售的貼布使用卻又擔心治標不治本,甚至根本沒有效果嗎?其實,身體有恙除了一定要接受專業醫師診治外,改善飲食習慣也是傷痛恢復的一大重點,不妨試試透過補充營養來食補,多管齊下來幫助恢復健康。
研究發現自律神經失調不單是憂鬱、焦慮症等疾病的指標,更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會讓冠心病、心衰竭及猝死的可能性提高。從臨床比例推估,國人恐六至七成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自律神經失調在現在高壓的社會中,彷彿成為文明病,其中,女性風險高出男性1.5至2倍,尤其集中在20至40歲的年輕女性。
平常烹調的手法或保存方式,其實是有可能讓食材營養大大流失的,來看看日本專家建議如何保存、調理蔥、蒜等常見健康食材,幫助留住重要的營養素,讓我們吃得更健康。
相信許多人有這樣的困擾:想要健康減肥卻不知道如何計算、控制熱量,又怕過度節食使營養缺乏,反而更瘦不下來,或是明知道攝取過多醣類有礙健康,卻放棄不了主食、不吃飯總覺得很空虛,究竟該如何是好? 針對這樣的問題,日本飲食顧問設計了簡單的食譜,不但餐餐都能吃到飯,且卡路里不超過500大卡,同時還含有多種食材,能幫助兼顧營養均衡、又能因為吃下多種食材而有良好的飽足感,幫助我們不用挨餓就能瘦身減重。
癌症患者很容易發生腹瀉的問題,若是排便次數超過平常三次以上,且糞便常常呈現水樣狀或偏軟,使腸黏膜細胞分泌過多的水份和電解質,若腹瀉無法控制,則會導致脫水、鈉、鉀不平衡、營養不足等問題,因此癌症患者發生腹瀉則可能影響生活品質及治療效果,重者危及生命。
肺癌的發病情況隨著空汙與煙害的問題愈來愈嚴重,雖然現代醫療高精准度的治療方法,大大提高的肺癌的治癒率,但治療的副作用,加上無預期的體重下降,疼痛、食慾下降、呼吸困難,都使得肺癌病人營養的維持,相當有壓力。癌症治療帶來的衝擊每個人不一樣,飲食必須隨之變化,治療隨階段不同,手術、放療和化療之後所須要營養支援的方式也必須調整。肺癌病人從早期開始,定期的追蹤營養篩查是必要的!為了預防營養不良和體重的流失,肺癌患者需要個人化的營養調理。
運動與健康科學期刊(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提出以下幾項運動建議,讓我們在家中也能進行,保持健康及免疫力
鞋子不合腳除了會造成膝痛腳痛、凍甲等諸多症狀,還可能影響到身體平衡,造成身體其他部位的負擔。然而,許多人明明知道不合腳的鞋子不健康,買鞋時卻不知道如何正確挑選鞋子?不妨來參考一下日本足部專業醫師推薦的選鞋方法,助您選出最合適的貼身好鞋。
運動可以促進血清素(serotonin)釋放,它能穩定情緒,緩解焦慮。一項研究顯示,進行3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慢跑),可以讓你在接下來幾小時更具抗壓性。從長遠來看,有運動習慣的人,整體壓力、憂鬱與焦慮的程度都較低。
據刊《康復醫學雜誌》(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一項針對不運動降低肌肉量的研究顯示,只要不運動兩週,肌肉量明顯會下降
桃園醫院1月19日再出現4例確診,累計院內感染已有2名醫師、3位護理師、一名外籍看護,加上案863的2名家人,也因家戶親密接觸確診新冠肺炎,讓民眾恐慌指數更增,當家有慢性病患者或有就醫需求時,更常陷入兩難。
COVID-19變種病毒四起,從英國傳染力高出70%,造成英國每日確診人數飆破5、6萬人的B117,到讓非洲大陸淪陷的南非501Y.V2病毒株,及近期出現在日本的巴西亞馬遜新變種病毒,頻傳的壞消息讓各界擔憂,科學家的腳步能否快過病毒變異的速度?
寒流接連來襲,全台疑因低溫猝死的人數已破百,且不乏三、四十歲的青壯年,在負北極震盪引起北極渦旋南下,還無法預估寒流的盡頭時,究竟有哪些族群要特別注意?
近日霸王寒流來襲,巨大的溫差讓血管突然緊縮,再加上不想一直跑廁所,喝水也喝得比天熱時來得少,讓血液更容易變黏稠,血管阻力、血壓都上升,使中風的風險提高。 研究也發現天氣寒冷時特別容易中風,腦中風更是國人十大死因第2~4名間的常客,平均每年奪走一萬多名國人的寶貴生命,不可不慎。而且,中風患者即使幸運存活,卻往往留下大大小小的後遺症,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帶給家庭沉重的心理上、經濟上的負擔!
依症狀找可能疾病、看病科別及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