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健檢
個人健檢
線上醫師
保險專區
MedNews
登入/註冊
3.9     5 則評論 我來評分 17,193 看更多健檢
 回到列表頁

【醫訊專欄】淺談認知教學-學前特教 關佩偉老師

淺談「認知教學」

學前特教 關佩偉老師

「認知教學」到底在教些甚麼?

孩子到底要學些甚麼?家長要如何幫忙?這些疑慮再再都容易讓人不解與困惑。

物理治療師說:他會幫孩子引導認知!

職能治療師說:他會幫孩子引導認知!

語言治療師說:他會幫孩子引導認知!

老師更需要說:他會幫孩子引導認知!

這些治療師們-這些話絕對沒說錯喔!

既然大家都教了「認知」,孩子也學了「認知」,身為家長的您-是否了解什麼是「認知」?

常常聽到家長說的是:孩子需要上『認知課程』,但仔細了解後,發現多數家長心中所想的-『認知』,仍泛指的是-顏色、形狀、大小、符號(文字、數字)、數量、這些能力的學習,其實也不能說是錯啦! 認知-真正包含了這些,但這只是學習的最後呈現,絕對不是其中最重要的學習關鍵與內容。

當身體經由各個感官得到了訊息 - 『感覺』,當感官沒告訴他時,他是不會有感覺的;當感覺訊息傳達到大腦,大腦確定了訊息 ,才會有『知覺』,沒有感覺訊息,又如何讓孩子注意到?覺察到?

例如:跟孩子在同一空間中,孩子正在喝水,媽媽提供了水杯、水,孩子拿著杯子喝著水,如果我在旁邊說:口好渴喔!我想喝水…..孩子是否能「覺察」、「發現」訊息,知道身邊有一個人提出了需求,而這個需求是他能力可及的,再利用視知覺能力尋找另一個杯子、 看到形狀、顏色、樣式「辨識」出是杯子,找到水源,倒進水,再經由舊經驗的觀察、判斷後,將這杯水拿給需要的人,這是一段複雜的認知歷程。當然前提是孩子願意「主動」去做!有意圖、有動機的去做這件事!但往往因為家長的心急--直接提醒了孩子,老師要喝水,去倒水給老師喝。或是直接倒了一杯水給老師……

因此:

如何『覺察』?需要覺察什麼?訊息進入身體的何種管道(視、聽、味、嗅、觸)?覺察到甚麼重點、細節(大小、位置、形狀、顏色、樣式) ?

如何『發現』(完全相同、部分相同、局部相同、功能相同、差異點)?

如何『辨識』(大小、形狀、顏色、符號、立體/平面、同類/相似)?

如何『注意』?如何『記憶』?如何『主動』探索?如何『提升』學習動機 ? ? ?

狹義認知被解釋為認識或知道,屬於智慧的最底層,是一種覺醒狀態,一種知道訊息存在的感覺。而廣義的認知指的是;所有形式的認識活動、包括有感覺、知覺、覺察、觀察、發現、探索、辨識(區辨)、分析、注意、記憶、推理、想像、預期、計畫、決定、問題解決與思考等。(看到這裡有沒有發現,需要引導孩子的發展能力為何?真的不是顏色、形狀、…啦!)

以日常生活中介入-

在介入時,特別著重孩子的興趣與主動性,讓孩子親身體驗與建構各種的日常生活活動。日常生活是多變化、多元素、多改變、請家長的「馬上」介入向後退..再退..給孩子一點緩衝時間,讓孩子有機會發現、覺察、辨識、思考、主動嘗試。

以遊戲中介入-

在介入時,請注意「玩遊戲」不只是玩遊戲,不要一而再的練習而是「陪同」,不要讓玩變成您與孩子間的壓力!不是拿個玩具給孩子,您在一旁玩手機,那不叫做陪同!『一起』才是重要的!在遊戲中學習等待-幫助控制衝動;學習輪流-訓練觀察力;學習分享與互動-練習思考判斷;學習所有的一切。

回到最初-

其實生活才是最佳的學習工具;生活才是最好的練習技巧;生活才是最實用的學習方法--『生活是一切的基礎』。學習的方法、運用、技巧與策略,在在都因人而異,沒有絕對法則!

讓我們一起拋開制式化的練習策略,讓孩子提升覺知、觀察、區辨,增加孩子的主動性、學習動機、共同學習認知策略!

關佩偉老師星期一早上、下午認知學習課程

請洽詢11樓復健科櫃臺

電話(04)22254797、(04)22268990分機2401


 回到列表頁

姓名*
性別
單位*
聯絡電話*
E-mail*
詢問內容*
驗證碼*
透過行動條碼加入LINE好友
開啟LINE應用程式,接著至「其他」標籤中的「 加入好友」選單掃描行動條碼。

請選擇諮詢方式

症狀找原因

症狀找原因

依症狀找可能疾病、看病科別及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