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檢Q&A
- Q /胃鏡發現良性小息肉,到底要不要切片或切除?+ moreA /胃體部多處的良性瘜肉,90%以上是基底腺瘜肉(fundic gland polyp),有經驗的醫師不需送病理切片,憑胃鏡即可診斷。 基底腺瘜肉與不良生活習慣較無關,有人認為是先天體質,也有人認為是長期使用強效胃酸抑制藥物PPI產生的。臨床處理上,腸胃科醫師不...
- Q /胃鏡檢查到黏膜下腫瘤?+ moreA /黏膜下腫瘤通常是在胃鏡檢查時意外發現的,大多數的人通常沒有臨床上的症狀。就算是有症狀通常也不具特異性,例如腹痛、消化道出血、腸阻塞 、膽胰道阻塞等等,要視【腫瘤的特性】、【大小】與【發生的位置】等...而定。 這些黏膜下的病灶有一部分是良性的:例如囊腫、異位...
- Q /食道癌的發生原因是什麼?一般治癒率高嗎?可以預防嗎?+ moreA /食道癌主要的危險因子是喝酒,這又跟基因有關。台灣有相當高的比例代謝酒精的肝臟酵素因遺傳因素有缺陷導致容易喝酒臉紅,這類人是高危險群,建議避免喝酒。其他較不會臉紅的人也要適量飲酒,每天酒精量限制在20公克以內。食道癌早期發現,治療效果佳,所以定期做胃鏡篩檢很重要...
- Q /鼻咽內視鏡是甚麼?+ moreA /鼻咽內視鏡視一支直徑少於4毫米的柔軟內視鏡,可以幫助醫師直接觀察到鼻腔、鼻咽、喉及下咽,進而做出鼻咽喉的病症診斷。一般情況下只需要少許局部麻醉,在門診進行檢查只需幾分鐘;亦可直接觀察喉部的結構發聲運動,醫師可更準確知道發聲問題的原因。
- Q /都說多吃纖維質可以促進排便,為何做大腸鏡檢查卻要採低渣飲食呢?+ moreA /若檢查前服用纖維質類的蔬果,大腸鏡檢查易殘留糞便,清腸效果差容易導致醫師檢查時檢查路徑不清楚,息肉(腺瘤)偵測率下降、檢查時間延長,甚至如出血或穿孔的併發症機會也上升,簡單說會使得檢查變得不準確並且更危險。
- Q /大腸息肉切除與息肉切片的差別?+ moreA /息肉切除經由大腸鏡插入息肉切除套圈後,將息肉切除。切片也是經由內視鏡插入切片夾,於息肉表面取樣,後者取得得組織較小。一般會盡可能將息肉全部切除,但若息肉過大或位置角度過大,執行上有風險,評估後僅進行切片採樣,一切需視實際狀況而定。
- Q /大腸鏡檢查後覺得肚子脹氣是正常的嗎?該如何處理?+ moreA /許多受檢者接受大腸鏡檢查後會感覺肚子脹脹的,這是因為檢查時為了觀察清楚必須灌入一些空氣所致。就接受大腸鏡檢查的受檢者而言,檢查醫師會在觀察完畢後盡量將空氣抽出,但是還是會有少許空氣殘留;建議在檢查結束後,可以多走動、散步等,因為這些動作都可以加速排氣,有效緩解...
- Q /請問經內視鏡檢查切片會不會痛?有什麼樣需要注意的事項嗎?+ moreA /內視鏡切片是目前了解內視鏡所發現病灶最準確的方法,可以在施行內視鏡檢查時進行,一般是並不會有感覺的。有一些情況是不適合接受切片,如: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如Aspirin、阿斯匹靈、小兒溫克痛、Persantin、Plavix、ticlopidine等)、抗凝血藥...
- Q /有那些情況須經醫師評估後才能於健康檢查中安排大腸鏡檢查?+ moreA /1.70歲以上;2.有重大或慢性病史者(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腎臟病);3.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4.曾做胃部切除手術術後或任何癌症疾病史等;5.睡眠呼吸中止症或氣喘等疾病。
- Q /幽門螺旋桿菌陽性會如何?治療後會再復發嗎?+ moreA /比起未被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感染者確實有較高的機率得到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最後可能演變成胃黏膜相關組織淋巴瘤與胃腺癌。治療後仍有再被感染的機會,請隨時注意個人清潔及飲食衛生,共餐時餐具的清潔及公筷的使用,也會有預防傳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