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找原因
依症狀找可能疾病、看病科別及醫師
「遠距醫療」指的是使用互動及通訊科技,傳遞醫護、衛教資訊,或進行諮詢、治療、診斷等。透過科技的力量,突破空間限制,使各地民眾都能獲得更佳的醫療服務品質,是遠距醫療的美好願景之一。若能善用遠距醫療,它將會是你美好生活得力的助手。
數位健康是如何保持與科技的健康關係。它關乎科技如何為我們服務,如何推動我們實現目標,而不是打擾我們或阻礙我們。
在工作場所中,科技網路可以幫助我們快速達成高效率及高產能,讓我們可以更有效地完成工作。而透過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科技習慣,除了可以獲得科技的好處,若能夠與科技保持健康的平衡關係也將會有其他益處。
線上醫師諮詢服務是全球趨勢。
斷肢再生、癌症根治可能嗎?「再生醫療」可望成為重症病患的新希望 學界預言,在2050年時,可能達到治療部分癌症的目標,愛滋病、失明失聰、失智等問題也能獲得克服。甚至出現牙齒再生、基因編輯、仿生義肢、人工內臟等先進的醫療技術。
AI在2010年後發展出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技術後有了重大的轉變,程式可以從資料中自主學習,並且以之為基礎來進行判斷。這意味著人工智慧可以更進一步自行建立、分類,並且判斷,具有更強大的智能,在各領域中都活躍著,例如用在醫療領域的,就稱為醫療AI。
近來台灣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再度升溫,除了讓人不敢對於疫情片刻掉以輕心,更讓許多民眾深刻體會到,防疫確實是場持久戰役。而在與新型冠狀病毒的拉鋸戰中,人們也發展出許多生活「新常態」,幫助我們在居家防疫時維持日常生活運作,其中「遠距醫療」便是一例。藉由遠距科技輔助,人們可以透過視訊診療,獲得即時且安全的醫療諮詢,不只是慢性病患的一大福音,也是保存醫療量能最有效率的方式之一。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連日升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5月25日宣布,原訂5月28日結束的「全國三級警戒」將延長到6月14日止。而就數據來看,截至5月26日,台灣已累計6,091例確診病例、46例死亡;從5月23日開始,更連續四天單日新增超過6例死亡病例,5月26日當日新增死亡案例也飆升至11例。當我們從死亡病例來分析時,更會發現5月26日新增死亡病例中,便有7人具慢性病史,佔比高達64%。而截至5月25日止,已公布病史的35例中,更高達26人具慢性病,足見慢性病可能增加新冠肺炎重症化風險一事,絕非危言聳聽,而是確鑿的危機。
繼5月15日單日確診本土案例飆升至180例,雙北疫情升級至第三級警戒後,5月16日單日確診本土案例更一舉突破200大關。目前國內87家醫院、658床負壓病房中卻僅餘297床,疫情最嚴峻的台北市甚至僅剩下51床,醫療量能面臨嚴峻考驗。為了打贏這場疫情持久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直播記者會上公布「四大醫療應變策略」,民眾更紛紛降低親赴醫療場所就醫的頻率。究竟這場疫情將如何改變民眾的就醫行為?民眾在疫情中,又能如何獲得必要的醫療諮詢呢?
新冠肺炎疫情奪走無數寶貴生命,也對過往許多行為模式造成改變,像是因為擔心染疫等原因而減少就醫次數,導致去年醫療院所門診數大幅下滑。根據衛福部統計,2020上半年,全國就診人次比前年同期減少8.1%; 而就2020全年來看,就醫人數降幅仍高達6.2%,也就是說在一年之內,減少了2427.3萬次門診。
在新型變種病毒層出不窮,傳播力與致病率報告屢屢傳來壞消息之際,台灣也因美國強勢病毒D614G入侵,導致桃醫群聚感染人數持續創高。 尤其,桃醫出院病人擴及全台多個縣市,更有確診者曾至九份、大溪老街等熱門旅遊商圈,讓全台各縣市政府無不繃緊神經,包含北北基、新竹、苗栗、台中、宜蘭、花蓮、台東及金門等地,都祭出嚴禁探病、陪病實名制等措施,並盡可能停止寒假課輔、營隊等活動,降低本土感染風險
桃園部立醫院群聚感染效應延燒,除隔離人數持續增加,截至1月28日已擴增至3,908人,陳時中部長在28日記者會更呼籲,疫情雖然應朝正向發展,但仍處於緊張的觀察期。 桃醫事件不僅讓大桃園地區草木皆兵,更讓許多民眾諱忌就醫,雖使得過去有小病痛就到處「逛醫院」的亂象不再。但醫界提醒,擁有慢性病史和心血管疾病的人,仍須維持警戒。
在新冠肺炎變種病毒逐漸擴散,許多國家的醫療量能瀕臨崩潰,您是否有滯留海外的親友,在健康諮詢與就醫上遇到困境? 據2020年度最新統計,台灣全球留學總人數為7.1萬人、赴海外工作者73.9萬人,海外僑民則近200萬人。 其中,留學與工作、僑居比例甚高的美國,截至目前因新冠肺炎死亡人數,已佔全球近1/5,醫療量能已然崩潰。國人旅居第二位的中國大陸,因三甲醫院家數僅有2千多家,讓許多赴陸工作國人,都習慣回台就醫。
桃園醫院1月19日再出現4例確診,累計院內感染已有2名醫師、3位護理師、一名外籍看護,加上案863的2名家人,也因家戶親密接觸確診新冠肺炎,讓民眾恐慌指數更增,當家有慢性病患者或有就醫需求時,更常陷入兩難。
台灣少子化與人口高齡化加乘衝擊,醫療環境日益複雜,醫療資源分配也更需智慧,如何提供好的醫療品質,是政府和醫療界的大哉問,李友專教授本身擁有醫學與科技跨界經驗
網路改變我們的生活,我們隨時隨地能快速取得最新資訊,跟陌生的人來往,享受當下資訊滿足感,但你有沒有發現,當你長期的沉浸網路,你的社交能力也開始拉警報啦!
2017年台灣逾65歲高齡人口將占總人口14%,正式進入聯合國所訂的「高齡社會」; 2027年高齡占比將達21%成為「超高齡社會」,凸顯健康照護政策刻不容緩
依症狀找可能疾病、看病科別及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