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找原因
依症狀找可能疾病、看病科別及醫師
很多人只是把疲勞當做一種日常現象,沒有真正找到問題所在。
在面對憂鬱症時,不要感到無助和絕望,你可以通過接受現實、尋求幫助、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寫下自己的情緒和找到一個支持系統等多種方式來幫助自己渡過難關。
透過正確的方法,掌握護好身心健康的四根柱子、進行正確的紓壓方法、放鬆訓練、運動333、上床腦袋要訓練腦袋關機、自我催眠、每天要睡好、白天少躺床、白天要喝足夠的水,可以有效地減輕壓力和焦慮,提高身體的免疫力和抗壓能力。
網路自殺防治是一個重要的議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網路自殺防治也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不斷攀升,使得很多人感到筋疲力盡,甚至出現了許多身心健康問題。 面對這樣的現實,人們需要能夠喘息、放鬆的時間。
照顧者是一群非常辛苦的人,他們需要照顧特別有需求的家人日常生活,並包含照顧狀況等。 這個角色可能是家庭成員、朋友或專業照顧者,而他們所承受的壓力和負擔是較為沉重的。
憂鬱和這7大營養不足有關, 吃對食物幫助預防憂鬱 日本帝京大學醫學部精神神經科學講座教授、醫學博士功刀浩表示(註1),平常如果容易煩躁、感覺憂鬱,可能的原因之一是缺乏某些特定營養素,建議檢視一下自己是否有營養缺乏的問題?
20多歲上班族左半身疼痛健檢找不出原因,病症源自“心情”,5招助改善 有些人身體出現狀況,但在健康檢查中卻找不出原因所在,後來才漸漸發現是因為情緒壓力大,這才產生了各種身體不適。
秋天特別容易疲勞、憂鬱?約7成女性「秋乏」,簡單進行自我檢測 出現這些症狀要特別注意,有些人到了秋天,受到劇烈溫度變化,以及颱風季強烈的氣壓變動,身體容易出現各種疑難雜症,心情低落的好發族群主要是高齡、女性。
憂鬱症患者15%輕生亡,補充4大類營養遠離憂鬱 雖然,憂鬱症相對其他心腦血管疾病、癌症而言較少受到矚目。但,台灣過去曾進行過調查,國內憂鬱人口可能突破百萬,且大約有15%左右的憂鬱症患者死於輕生,更是奪走不少名人、藝人的性命,不可不慎。
運動時微微笑幫助緩血糖、降血壓,幫助遠離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 國民健康署106~109年實施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18歲以上國人的糖尿病盛行率高達11.1%,每個人身邊都可能有糖尿病患者,是必須多加留意的一大健康問題。
你是否曾經感覺到心跳突然多跳了幾拍,也就是「心悸」的問題呢?如果要統計國人最害怕罹患的幾種疾病,那麼嚴重時可能導致猝死的心臟病絕對榜上有名,而心悸就有可能是心臟病的徵兆之一。
何謂壓力性損傷 (Pressure Injury) ? 局部皮膚和/或潛在的軟組織損傷,通常在骨突處或相關的醫療或其他設備。 該損傷可為完整的皮膚或開放性潰瘍,可能是疼痛的。
台灣過去堪稱是防疫模範生,但自2021年五月以來,新冠病毒疫情急轉直下,不少中小型企業受疫情影響,開始有了資金缺口,出現了老闆資遣全公司的新聞,甚至有專家預估可能會迎來倒閉潮。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台,從5月16日至5月20日,已連續五天單日新增確診本土案例超過200人,由於各縣市確診個案持續增加,中央流行指揮中心也宣布全台升為三級警戒,並公告大專院校、高中職以下學校、補習班、才藝班等教學場所全面停課。然而,當孩子被迫與老師、同學、朋友分開、無法外出遊玩時,該如何和他們說明疫情帶來的影響、減緩孩子在疫情期間承受的心理壓力,便是所有父母們在疫情期間面臨的重要課題。
近期台灣疫情不斷升溫,從5月15日開始,本土3單日確診案例一路從破百、突破二字頭,到超過三百大關,雙北除了疫情升級至第三級警戒之外,也宣布高中以下學校停課至5月28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更宣布從5月19日起封境。各種壞消息一波波襲來,不只讓民眾人心惶惶,更引發焦慮、憂鬱等負面情緒。然而,想要打贏人類與病毒之間的長期抗戰,身體安泰是基本盤,守護心理健康更是能否贏得持久戰的關鍵之一。
研究發現自律神經失調不單是憂鬱、焦慮症等疾病的指標,更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會讓冠心病、心衰竭及猝死的可能性提高。從臨床比例推估,國人恐六至七成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自律神經失調在現在高壓的社會中,彷彿成為文明病,其中,女性風險高出男性1.5至2倍,尤其集中在20至40歲的年輕女性。
憂鬱症是一種牽涉神經化學、神經內分泌、與神經免疫等系統的精神疾病,不僅具遺傳性質,也同時受社會、心理等因素影響。憂鬱症主要的兩大致病機轉為大腦情緒中樞單胺系統與HPA axis系統的自動調解機能。
近期刊登於《Alzheimer’s & Dementia》的一篇期刊指出睡眠時間建議控制在 6 到 7 個小時最為理想,如果過了40歲,最好10點前就上床躺平!
壓力常常和不良的飲食習慣有關,而且是一種惡性循環,處於慢性壓力下的人,多半隨時都想吃東西,特別是甜食。但甜食吃多了會使血糖變得不穩定,連帶影響情緒。因此要解除壓力,除了要找到自己的紓壓管道,例如運動、培養興趣,也要懂得正確的飲食方式,並且補充可減少壓力荷爾蒙分泌的營養素,如維生素C和鎂。
依症狀找可能疾病、看病科別及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