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健檢
個人健檢
線上醫師
保險專區
MedNews
登入/註冊
繁中

飲食不均衡才會腸癌?醫指6種不良習慣都是大腸癌危險因子

發表日期:2022-11-17

  • 1212
  • 0
聽健康


飲食不均衡才會腸癌?醫指6種不良習慣都是大腸癌危險因子


台灣大腸直腸癌在國內10大癌症死亡率排行第3(註1),發生率也高,在全世界台灣人腸癌的發生率也居首位。且台灣腸癌有年輕化趨勢,甚至有25歲年輕人被檢出大腸瘜肉,西化的飲食習慣可能是元兇之一。


我們最常聽說的腸癌原因,大概就是「菜吃太少、肉吃太多」,但其實腸癌危險因子有好幾種,偏食只是其一。

有哪些原因、遺傳疾病會提高腸癌風險呢?有哪些健檢可檢查腸癌?以及罹患腸癌後需接受哪些治療?


腸癌危險因子超過6種,飲食只是其一


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中央醫院資訊指出(註2),大腸癌可能有以下危險因子


1.肥胖

肥胖會提高腸癌風險,BMI在25以上要多加注意。


BMI計算方法:

BMI = 體重(kg)÷ 身高(m)÷ 身高(m)


2.年紀增長

年紀越大,罹患腸癌的風險也越大,被診斷出大腸癌的患者大多在60幾歲以上。雖然年紀增長本身無可避免,但卻可以提醒自己提高危機意識、盡量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並且記得定期檢查,以利早期發現治療。


3.過度飲酒

無論男女,比起完全不喝酒的族群,每天攝取23g以上酒精的族群,腸癌的風險會明顯提高

※23g酒精約等於啤酒633mL、紅酒200mL、日本酒180mL的量。


4.吸菸

香菸中含有多種致癌物質,也會提高腸癌的風險,因此若有吸菸習慣,首先戒菸或盡可能少抽,也是預防腸癌一定要遵守的重要事項。


5.運動不足

運動不足和腸癌看似關係不大,但其實不運動會讓腸道蠕動降低,使糞便中的致癌物質長期留滯於腸道之中,這也可能會讓罹患腸癌的風險提高。


6.飲食習慣不良

日本總和南東北醫院資訊指出(註3),腸癌很可能和飲食習慣有很大關係,平常攝取過多的紅肉、脂肪可能會提高腸癌風險


舉例來說,即使人種同為日本人,移居至夏威夷或美國本土的人被發現胃癌比例降低、腸癌比例提高。而日本人近年大腸癌人口不斷上升,很可能就和戰後飲食習慣轉變為歐美化有關。


建議平常可減少紅肉攝取比例,轉而多吃雞肉、魚肉,以及蔬菜水果、豆類、海草、菇類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材


遺傳性疾病也可能提高腸癌風險


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中央醫院資訊也指出,有一些遺傳疾病也會提高腸癌風險,如果家族有相關問題,最好能比一般人更加留意。


1.家族性腺瘤性瘜肉(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


家族性腺瘤性瘜肉是一種遺傳性疾病,指大腸整體產生了許多瘜肉,而瘜肉即使是良性的,也有可能有癌化的風險,因此患有家族性腺瘤性瘜肉的族群,罹患大腸癌的機率較高。


2.林奇氏症候群(Lynch Syndrome)


林奇氏症候群是體內具有抑制癌症的基因產生突變,不單會提高腸癌的風險,就連子宮體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胃癌、小腸癌的風險也會隨之提高。


大腸癌常見症狀:血便、便祕、腹瀉、糞便變細、貧血等


大腸癌早期大多無明顯症狀,但在病程持續發展後,可能會出現血便、排便習慣改變(如便祕、腹瀉等),以及糞便變小、變細,或排便排不乾淨的殘便感等,另外也可能出現貧血問題。


而當腫瘤逐漸變大,就可能會使腸道因而變窄,造成腹部脹感、肚子痛,還有噁心嘔吐等症狀。一旦腫瘤轉移至、浸潤其他臟器,也可能在針對其他部位進行檢查時發現腸癌,例如血尿、性器官出現異常等。



這些常見腸癌健康檢查幫助揪出癌症


有一些常見的健康檢查,能幫助我們及早找出腸癌,甚至在腸癌初期,是可能透過內視鏡直接切除的,並不一定需要開刀動外科手術:


1.糞便潛血反應檢查

糞便潛血檢查可檢查腫瘤處的細微出血問題,若測得陽性,則建議安排下一步的大腸內視鏡檢查。另外,腸癌的檢查只做一次沒能發現,一般會建議糞便潛血異常的人每年定期做一次腸鏡


2.大腸內視鏡檢查

將內視鏡從肛門進入腸道中,從直腸一直到盲腸都能詳細觀察,若有病變也可透過內視鏡直接採集,進行後續的病理檢查。


3.病理檢查

透過內視鏡採集的細小切片,透過顯微鏡來觀察,可檢查是否確診癌症。


病理檢查也可用於檢測透過內視鏡切除的患部是否被切除乾淨,以及癌症的深度、是否浸潤至淋巴管及靜脈,甚至癌組織的種類等,可用來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的外科治療。


4.檢查癌症是否有擴散轉移問題

檢查腸癌有無轉移至周邊臟器、淋巴結等,一般會透過腹部超音波檢查、電腦斷層(CT)檢查、核磁共振造影(MRI)等方式來檢查,並依需要還可能會進行正子斷層掃描檢查(PET)等


罹腸癌別太過緊張,早期發現預後良好


若已罹患腸癌,可能需要透過以下方式來治療,初期時多半能有良好預後,例如第一期的五年存活率可高達90%以上(註4)、第二期也有60~70%:


1.內視鏡治療

將內視鏡從肛門伸入大腸內觀察患部,並使用內視鏡功能直接將病灶切除,切除方法會依腫瘤大小及形狀來決定。


常見的有金屬套環(或稱線圈)將腫瘤或瘜肉從根部束緊、使之脫落。或是使用「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MR)」、內視鏡電燒的「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等方式來切除腫瘤


2.外科治療

動外科手術是為了將癌症徹底去除乾淨,因此外科手術不只會切除腸道腫瘤,還會將供給腸道營養的根部血管、有擴散可能性的周邊淋巴網絡等也一起處理(淋巴結廓清術)。


常見外科手術有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前者是從腹部切開15~20cm,在醫師直視下切除患部;腹腔鏡手術則是切數個1~2cm大小的洞,再用攝影機、鉗子進入體內進行手術。其他方式也有達文西機械人手臂大腸直腸癌手術等。


一般而言,醫師會判斷癌症的發展程度、存在區域以及周邊臟器狀態來決定使用何種方式動手術。


3.化學療法

大腸癌的化療是為了預防術後再復發,或是遇到無法切除的場合所需要進行的治療,常見會在手術後透過病理檢查來觀察有無淋巴結轉移,再進行為期半年的化療,並持續定期觀察有無復發。


若是轉移、復發且無法透過切除來根治,化學療法也是能夠延長壽命的一種治療方式。另外化學治療也可能會合併使用放射治療來抑制癌症發展、降低疼痛等。



撰文者:醫聯網編輯群

審閱者:江俊宜醫師


🔻醫聯網多元服務,等您來體驗🔻

◾️ 了解健康檢查:https://med-net.com/PrecisionMedicine

◾️ 線上醫師諮詢:https://expert.med-net.com/index

◾️ 短期照護服務:https://pse.is/47nzj5

◾️ AI智能醫師:https://med-net.com/AIDoctorWeb


❤️在台灣,💀每4分20秒 就有1人「罹癌」,且每年有50,000人因癌症過世!但其實60%-70%的癌症卻是可預防的❤️

只需10分鐘,阻止生命時鐘快轉

👉https://medi.pse.is/4kw642


參考資料:

註1: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居世界之冠!「4個不尋常徵兆」曝

註2:大腸がんとは

註3:なぜ、大腸がんは増えているのか?

註4:大腸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


0 則回覆

延伸閱讀

  • 心腦血管疾病預防,應趁早開始!

    近幾年來,心腦血管疾病顯著有年輕化的趨勢,哈佛健診統計2011~2014資料指出,有高達三分之一的案例,在心、頸動脈超音波檢測時發現異常,尤其秋冬是心腦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一旦身體來不及適應氣溫變化,心腦血管疾病就可能突然發生。

  • 「坐」出來的腰酸背痛

    電視上中醫診所的「金人」不斷播送,這檔廣告據說效果非常好,幾乎大家都看過而且印象深刻,而且似乎很多人都有這種腰背痠痛的症狀。以來做健診的上班族而言,有到處跑的業務人員、他們總是來不及好好吃飯,腸胃不好的人很多;也有不少整天坐辦公室的上班族,這些朋友們運動量少、又不用勞動,不過,卻時常聽到他們說有腰痠背痛的症狀,顯然成為一種另類的職業病。

  • 健康檢查的數據意義

    身體就像是一個運作的系統,稍有失衡其實是會發出警訊的,這些警訊有可能就是疾病的前兆,而且身體發出的警訊常常會有層次,一波又一波越來越明顯,如果自己多注意,不用經過檢查,也可以發現。例如說,第一波可能是味道,突然間小便有奇怪的味道,就要回想一下自己是不是做了什麼事情。第二波或許是更嚴重的皮膚的變化,如長痘痘、長息肉等。

  • 癌症不見得是絕症

    邱先生進入診間後,我發現他很面熟,後來想到是之前一位客人的兒子,寒暄之後,他說「我媽媽的胰臟癌已經很嚴重無法開刀,現在只能化療。」而他是因為看見媽媽的狀況,想來做一次健康檢查,希望如果有什麼疾病可以提早發現,不要拖延。

+更多文章


姓名*
性別
單位*
聯絡電話*
E-mail*
詢問內容*
驗證碼*
透過行動條碼加入LINE好友
開啟LINE應用程式,接著至「其他」標籤中的「 加入好友」選單掃描行動條碼。

請選擇諮詢方式

症狀找原因

症狀找原因

依症狀找可能疾病、看病科別及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