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健檢
個人健檢
線上醫師
保險專區
MedNews
登入/註冊
繁中

評估肥胖要多面向考量

發表日期:2020-01-14

  • 3921
  • 0
聽健康

我是個肥胖的人嗎


國人注重健康的意識極為普及,而體位的判定又以肥胖指標最常被提及,用於做為評估健康指標。許多種指標常用於評估肥胖,包括標準體重、身體質量指數(BMI)、體脂率、腰臀圍比值、腰圍指標等,由於這些項目都具有一定的統計證據和健康意義,但每個人的身材比例未盡相同,因此經由不同指標所判定的結果未必一致,即利用不同指標的判定結果不盡相同,使受檢者常心生疑問,到底我是肥胖的人嗎?


肥胖評估指標


目前在進行健康檢查後,報告中經常會包含身體質量指數,接著做出體重建議。這是眾多可用於評估肥胖的指標中,最常使用的一種。身體質量指數計算簡單,即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斤)的平方即得,方式為體重(kg)/身高(m)²,定義上<18.5 kg/m²者為體重過輕,18.5~24.9kg/m²為正常,25~29.9 kg/m²為超重,30-39.9 kg/m²為肥胖,而>40kg/m²者為嚴重肥胖,過去國健署推動「健康一世,BMI維持1824」的目標,採用18歲以上成人體位為:過輕(BMI<18.5 kg/m²)、健康體重(18.5 kg/m²≦BMI<24 kg/m²)、過重(24 kg/m²≦BMI<27 kg/m²)及肥胖(BMI≧27 kg/m²),兒童及青少年的標準依據衛福部「兒童及青少年生長身體質量指數建議值」。


肥胖與健康的關係


由於身體質量指數考量到身高和體重參數,定義明確且計算簡單,應用上很方便,推出後廣受歡迎,常被用來作為肥胖的篩檢指標。許多相關研究指出,身體質量指數與多種疾病的死亡風險或併發症息息相關,更顯現其重要健康意義,這些與罹病風險的相關性研究顯示,超重和嚴重超重者的罹病風險和死亡風險高於對照組,這些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心臟病、中風、癌症、第2型糖尿病、膽囊疾病、高血壓、代謝症候群、高脂血症、骨關節炎、睡眠呼吸中止症、心理與腦部疾病等。因此健康檢查被宣告超重或肥胖的人,都會接到建議趕快減肥的告知,令人倍感壓力。


我是壯,不是胖?


       其實身體質量指數高的人就必然是肥胖者,例如身材壯碩的肌肉男並不適用:許多運動員具有壯碩肌肉,體脂肪很少,他們的體適能佳,健康良好,雖然身體質量指數呈現超重級,但罹病風險則明顯低於身體質量指數正常而體脂肪偏高者。因此,在判定受試者的肥胖和建議減肥是否合適之前,最好應再驗證其他指標,包括體脂率、皮下脂肪厚度、腰圍、腰臀圍比值等,這些也都具有很好的公共衛生研究資料,也是很常用的指標。

       例如身體質量指數值增高者,若再加上男性腰圍≧90公分,臀腰圍比值≧0.9,體脂率≧25%(30歲以上);女性腰圍≧80公分,臀腰圍比值≧0.85,體脂率≧30%(30歲以上);則可明確定為肥胖或超重,會合併增高肥胖相關的共病率和死亡率,更多注意減重和保健。反之,即使身體質量指數合乎「標準」,但前述參數仍屬肥胖圍者,仍不可大意,應及早改正生活型式、注重運動和均衡營養、戒除不良習慣,才能健康平安。


原文:健康遠見 楊榮森醫師

🔻醫聯網多元服務,等您來體驗🔻

◾️ 了解健康檢查: https://med-net.com/PrecisionMedicine

◾️ 線上醫師諮詢: https://expert.med-net.com/index

0 則回覆

延伸閱讀

  • 吃保健食品?你該知道的五個重點

    所謂保健食品指的是以增進健康、補充營養、養顏美容為主的產品:像是維生素B群、魚油、蜂王乳、維他命、維生素C、維生素E、Q10、膠原蛋白、綠藻、酵素等都是保健食品。為什麼要吃保健食品呢?

  • 不合格的中草藥,能治病也可能傷身

    盧太太在一個月前才做完健康檢查,她是一位對自身健康很注意的女士,過了中年後,每年都會定期來到健診中心做檢查,她的健檢報告顯示健康狀況一直很不錯,但我看到她上個月健檢時的抽血報告,GOT、GPT兩個顯示肝功能狀態的指數,都超過標準,很明顯是異常,加上GGT也過高,通常GGT過高表示是酒精性、藥物性或病毒性的肝炎症狀,所以我直覺地懷疑「會不會是用藥問題?」因為盧太太之前的生活飲食都很正常,不可能一年之間就有改變.....

  • 為何女人分享式聊天潛藏危機?

    女人專屬的分享式友誼雖然溫柔而安全,但卻潛藏著隱憂,因為太著重在情感與情緒的發洩,而疏忽了友誼更具積極面的功效。

  • 新婆媳關係 這樣做就對了!

    隨著社會型態的改變,新時代的婆媳關係出現變化,媳婦懂得尊重與學習婆婆的生活經驗,更讓新的家人認識真正的自己,才能營造互信互愛的新婆媳關係。

+更多文章


            
姓名*
性別
單位*
聯絡電話*
E-mail*
詢問內容*
驗證碼*
透過行動條碼加入LINE好友
開啟LINE應用程式,接著至「其他」標籤中的「 加入好友」選單掃描行動條碼。

請選擇諮詢方式

症狀找原因

症狀找原因

依症狀找可能疾病、看病科別及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