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健檢
個人健檢
線上醫師
保險專區
MedNews
登入/註冊
繁中

用科學檢測,才真正知道身體的免疫狀態

發表日期:2020-04-08

  • 9597
  • 0
聽健康

    新型冠狀病毒在全球肆虐,面對冠狀病毒疫情,各地政府、民眾皆戰戰兢兢,對於有些人每天看到確診病例數都莫名緊張,認為自己乾咳、無力與肌肉痠痛都認為自己可能得到新冠肺炎,長期莫名焦慮感,這時自律神經掌管免疫系統的白血球製造不平衡,就會產生自律神經失調時,許多人的免疫力都會開始下降。


    年紀、運動、飲食和睡眠的內容,都會影響到我們的免疫力。為了拉高身體自我防衛的層級,民眾紛紛搶購可以提昇「免疫力」的各種補品。只是,在還沒有充分了解自己的身體時,一昧「增強」免疫力,有時反而會造成體內環境失衡,得到反效果。了解自己吃進去的究竟是不是「對的」營養素,以及自己的免疫力是否真的不夠強,遠比一昧地將大量補品塞進肚裡要來的重要。


免疫力的好壞和體內的器官及物質有很大的關係,透過科學的方式來檢測,才能真正知道自已身體的免疫狀態。

以下列出免疫檢測系統的幾項檢測重點: 





1.肝臟、腎臟及尿液檢測 

肝臟是解毒的;腎臟是排毒的,如果任一方不能勝任,免疫細胞就會生活在一個毒槽中,自保尚有疑問,哪還談得上什麼戰力,因此,完整的免疫功能檢查少不了要確知這兩個臟器的好壞。而尿液表現一大部份的腎臟功能,自然也要包括在內。  





2.糖尿病檢測

糖尿病,指的是血糖進不了細胞的大門,無法轉作細胞行使功能所需的能量,沒有能量,免疫細胞就會奄奄一息,更別想成為捍衛戰士了。糖尿病的症狀常因為不易察覺而被忽略了,但卻和免疫功能息息相關。 





3.甲狀腺檢測 

甲狀腺維持身體基本代謝率,讓整個生理機器動起來,在免疫系統及健康狀況上扮演的角色也相當重要。 





4.免疫球蛋白檢測

免疫球蛋白就是抗體,是免疫細胞的產物,作用是抵抗外力入侵,需保持在一定的濃度內。若太低表示免疫功能不足;太高則表示有個潛在發炎或感染存在。

 




5.維生素D檢測 

脂溶性的維生素,在體內與小腸鈣吸收、血鈣血磷平衡、骨骼健康、免疫及發炎反應皆有關係。 





6.自律神經檢測

疫情延燒多數人可以承受短期的壓力,但當壓力延長超過兩週,或過去曾有情緒因應相關病史,則可能造成長期的身心影響。透過心率變異分析(HRV)測得自律神經系統的強弱及活性,作為檢視生活中壓力參考,也可綜合數值,計算出自律神經年齡,如果壓力過大,自律神經年齡可能會比實際年齡高出2倍以上。

🔻醫聯網多元服務,等您來體驗🔻

◾️ 了解健康檢查: https://med-net.com/PrecisionMedicine

◾️ 線上醫師諮詢: https://expert.med-net.com/index

◾️ 短期照護服務: https://pse.is/47nzj5

◾️ AI智能醫師: https://med-net.com/AIDoctorWeb

0 則回覆

延伸閱讀

  • 心腦血管疾病預防,應趁早開始!

    近幾年來,心腦血管疾病顯著有年輕化的趨勢,哈佛健診統計2011~2014資料指出,有高達三分之一的案例,在心、頸動脈超音波檢測時發現異常,尤其秋冬是心腦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一旦身體來不及適應氣溫變化,心腦血管疾病就可能突然發生。

  • 「坐」出來的腰酸背痛

    電視上中醫診所的「金人」不斷播送,這檔廣告據說效果非常好,幾乎大家都看過而且印象深刻,而且似乎很多人都有這種腰背痠痛的症狀。以來做健診的上班族而言,有到處跑的業務人員、他們總是來不及好好吃飯,腸胃不好的人很多;也有不少整天坐辦公室的上班族,這些朋友們運動量少、又不用勞動,不過,卻時常聽到他們說有腰痠背痛的症狀,顯然成為一種另類的職業病。

  • 健康檢查的數據意義

    身體就像是一個運作的系統,稍有失衡其實是會發出警訊的,這些警訊有可能就是疾病的前兆,而且身體發出的警訊常常會有層次,一波又一波越來越明顯,如果自己多注意,不用經過檢查,也可以發現。例如說,第一波可能是味道,突然間小便有奇怪的味道,就要回想一下自己是不是做了什麼事情。第二波或許是更嚴重的皮膚的變化,如長痘痘、長息肉等。

  • 癌症不見得是絕症

    邱先生進入診間後,我發現他很面熟,後來想到是之前一位客人的兒子,寒暄之後,他說「我媽媽的胰臟癌已經很嚴重無法開刀,現在只能化療。」而他是因為看見媽媽的狀況,想來做一次健康檢查,希望如果有什麼疾病可以提早發現,不要拖延。

+更多文章


姓名*
性別
單位*
聯絡電話*
E-mail*
詢問內容*
驗證碼*
透過行動條碼加入LINE好友
開啟LINE應用程式,接著至「其他」標籤中的「 加入好友」選單掃描行動條碼。

請選擇諮詢方式

症狀找原因

症狀找原因

依症狀找可能疾病、看病科別及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