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健檢
個人健檢
線上醫師
保險專區
MedNews
登入/註冊
繁中

全台百餘人猝死,哪些是高風險族群?

發表日期:2021-01-17

  • 2783
  • 0
聽健康

寒流接連來襲,全台疑因低溫猝死的人數已破百,且不乏三、四十歲的青壯年,在負北極震盪引起北極渦旋南下,還無法預估寒流的盡頭時,究竟有哪些族群要特別注意?


每降1°C,猝死機率提高5.4%


依據各地消防單位統計,這個月來疑似因低溫猝死(因內科疾病到院前呼吸心跳中止)的個案,雖然多數是高齡者,但已出現好幾個50歲以下案例,最年輕者僅35歲。


在多數人印象中,似乎只有高齡、擁有心血管或慢性疾病者,容易因低溫猝死。但《美國流行病學雜誌》曾有研究指出,環境溫度每下降1°C,猝死的機率就提高5.4%。


這是因冷空氣會刺激交感神經興奮,讓末稍血管收縮,導致血管阻力變大,造成血壓上升、心跳加快、冠狀動脈痙攣等狀況,長期處於低溫下也容易讓血液濃稠,進一步造成血栓,引發中風,甚至猝死。尤其,清晨5點到6點,及9點到10點間,體內會分泌一種壓力激素,幫助人從被窩裡起床,也同時會導致血壓升高。此時如果室內溫度太低,或剛從溫暖的被窩出來,就容易讓血管急速收縮,造成危險。因此,即便是一般自認健康的人,室內最好維持在18°C以上,當家中有年長者或肺疾病患者時,室溫最好維持在20°C以上。


暖暖包大缺貨,出門保命這樣做


至於外出時,在全台暖暖包大缺貨的情況下,則要注意幾個重點保暖部位,包含脖子、四肢、膝蓋、肚臍與腰部,尤其是脖子。因在所有腦中風患者中,缺血性中風患者就佔8成,其中2到3成發生在頸動脈,所以在低溫中,脖子的保暖是非常重要的。


而對有運動習慣的人來說,如果一定要出門運動,除了注意保暖外,最好避開「清晨」和「晚餐後」這兩個時段。


在國健署的調查中,起床前到起床後的4小時內,和晚餐後的8到9幾點間,是內科疾病兩大高峰,特別是有三高、腎臟病、肥胖者,曾中風、心絞痛的人,或有抽煙習慣的人,最好不要在這些時間運動,晚間至少要隔1小時等食物消化後,再出門運動。


揪出心血管的NG飲食


但最重要的,仍是平常就養成健康監測的習慣,並透過均衡的飲食與作息,維持心血管健康。

最NG的飲食,正是一般人天冷愛吃的將母鴨、羊肉盧等食補。但因這些料理使用的是紅肉,含有大量飽和脂肪酸,料理方式又較油膩,容易在血管內產生斑塊,一旦遇到低溫,就可能引發中風或心肌梗塞。


對心血管有益的飲食,除了以白肉代替紅肉、多吃蔬果,選擇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用油,並避免攝取高油炸食物、過多的糖及添加物,才能保持心血管健康。




撰文者:醫聯網 特約編輯 郭珮甄

審閱者:曾崧華醫師

🔻醫聯網多元服務,等您來體驗🔻

◾️ 了解健康檢查: https://med-net.com/PrecisionMedicine

◾️ 線上醫師諮詢: https://expert.med-net.com/index

0 則回覆

延伸閱讀

  • 心腦血管疾病預防,應趁早開始!

    近幾年來,心腦血管疾病顯著有年輕化的趨勢,哈佛健診統計2011~2014資料指出,有高達三分之一的案例,在心、頸動脈超音波檢測時發現異常,尤其秋冬是心腦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一旦身體來不及適應氣溫變化,心腦血管疾病就可能突然發生。

  • 「坐」出來的腰酸背痛

    電視上中醫診所的「金人」不斷播送,這檔廣告據說效果非常好,幾乎大家都看過而且印象深刻,而且似乎很多人都有這種腰背痠痛的症狀。以來做健診的上班族而言,有到處跑的業務人員、他們總是來不及好好吃飯,腸胃不好的人很多;也有不少整天坐辦公室的上班族,這些朋友們運動量少、又不用勞動,不過,卻時常聽到他們說有腰痠背痛的症狀,顯然成為一種另類的職業病。

  • 健康檢查的數據意義

    身體就像是一個運作的系統,稍有失衡其實是會發出警訊的,這些警訊有可能就是疾病的前兆,而且身體發出的警訊常常會有層次,一波又一波越來越明顯,如果自己多注意,不用經過檢查,也可以發現。例如說,第一波可能是味道,突然間小便有奇怪的味道,就要回想一下自己是不是做了什麼事情。第二波或許是更嚴重的皮膚的變化,如長痘痘、長息肉等。

  • 癌症不見得是絕症

    邱先生進入診間後,我發現他很面熟,後來想到是之前一位客人的兒子,寒暄之後,他說「我媽媽的胰臟癌已經很嚴重無法開刀,現在只能化療。」而他是因為看見媽媽的狀況,想來做一次健康檢查,希望如果有什麼疾病可以提早發現,不要拖延。

+更多文章


            
姓名*
性別
單位*
聯絡電話*
E-mail*
詢問內容*
驗證碼*
透過行動條碼加入LINE好友
開啟LINE應用程式,接著至「其他」標籤中的「 加入好友」選單掃描行動條碼。

請選擇諮詢方式

症狀找原因

症狀找原因

依症狀找可能疾病、看病科別及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