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經累積有5例死亡個案,當中案108有肥胖問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體重過重、肥胖確實是染病後轉重症的危險因子,從幾個確診個案中發現,肥胖在病程上很快會演變到重症,不過,仍需要更多科學證據。肥胖者對感染症的抵抗力比較差,肥胖影響免疫力已有多項研究,2019年H1N1大流行流感肆虐的時候,就有發現肥胖者比較容易併發重症或死亡。台灣H1N1流感大流行發現高達四成是肥胖者。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呼籲重視肥胖對健康的危害。比起健康體重者,肥胖者發生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及血脂異常的風險超過3倍,發生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膝關節炎及痛風也有2倍風險。多留意自己及家人是否有肥胖問題,從調整「飲食」及「運動」生活開始採取行動。研究證實,當肥胖者減少5%以上體重(如成人90公斤,減少5公斤),就可以為健康帶來許多益處,高血壓、糖尿病等與肥胖相關疾病將可改善。
肥胖是慢性病 減重以調整生活最重要
肥胖是因為熱量攝取過多、消耗太少,導致熱量累積,以脂肪的形式堆積在體內,形成肥胖。除遺傳外,主要受到致胖環境及生活型態因素的影響。若為20歲至65歲輕度到中度肥胖者(BMI介於27至35之間),當醫師告知有高血壓、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心血管疾病或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病時,減重可以達到控制或改善上述疾病與症狀。國健署提供適合輕度到中度肥胖者首重調整飲食及運動生活,必要時,依醫師建議再加套裝減重計畫或藥物輔助治療,需要考量個人時間、經濟狀況、副作用及執行意願與配合度,無論採取哪種方式減重,都需要調整生活型態,才會成功。
一、調整飲食及運動生活:
為改變心血管危險因子,可透過調整生活來修正,飲食控制和增加身體活動是減重的核心原則,必須透過自我管理,藉由生活型態調整及行為改變,將飲食控制及身體活動落實於生活中,以達減重目的。此方式1年約可減重3-5%,以90公斤為例,大約3-5公斤。
(1)健康吃:三多三少-多喝白開水、多吃蔬果、多全穀雜糧、少油、少鹽、少糖。每天減少攝取500大卡熱量;或減少攝食300大卡熱量,且增加體能活動多消耗200大卡,就可以每週減重約0.5公斤。並且要注意控制體重時,每日攝取熱量不可低於1200大卡。
(2)快樂動:每次至少10分鐘、每週累積150分鐘中等強度身體活動,僅能維持體位及基本體能,如果要達到減重或提升體能的效果,須有30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身體活動,若能加入高強度有氧運動或高低強度間歇運動,更容易達到減重及健康促進的效果。此外,還要至少二天的大肌肉群肌力運動,不但可增加肌肉量,更可增加胰島素敏感度,降低代謝症候群罹病風險。
(3)天天量體重:可隨時提醒自己維持健康的體重。
二、維持調整飲食及運動生活,依醫師建議加上套裝減重計畫:
維持調整生活,並在專業人員協助包括醫師、運動指導員、營養師等,根據個人狀況,規劃與設計個別化的運動處方與低熱量飲食,來幫助減重。此方式1年約可減重5-10%,以90公斤為例,大約5-9公斤。
三、維持調整飲食及運動生活,依醫師建議加上藥物輔助治療:
維持調整生活,如醫師建議加上藥物輔助治療,藥物只有輔助治療的效果,且必須經醫師開立處方後,才能使用。選擇使用藥物減重,仍須同時進行生活調整或套裝減重計畫減重,在有效生活型態改變,藥物可增加減重成效,並使效果延長。此方式1年約可減重5-11%,以90公斤為例,大約5-10公斤。
國健署提醒輕度到中度肥胖者可和醫療團隊一起討論,找出最適合個人的減重方式。當以正確方法減重成功後,不僅可以改善慢性疾病增進健康狀況,也會因減重成果而有自我成就感及帶來新生活,提升健康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
🔻醫聯網多元服務,等您來體驗🔻
◾️ 了解健康檢查: https://med-net.com/PrecisionMedicine
◾️ 線上醫師諮詢: https://expert.med-net.com/index
0 則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