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醫聯網編輯群
審閱:曾崧華醫師
這個月月經沒來,也經常噁心想吐,是不是懷孕啦?無論是期待早生貴子的準媽媽,還是對孩子過早來報到感到意外、沒有生育計畫的女性,都相當關心自己的孕事。然而,即使使用專業的驗孕棒,但在懷孕的早期(0~4週)其實並不一定準確,也令人在這段期間中格外忐忑。 ➡️「月經相關問題」症狀智能自評助手
日本婦產科醫師簡單列出了懷孕超初期的15徵兆,幫助我們簡單辨認是否可能是懷孕了,及早準備應對方法,同時也建議避免一些會傷害胎兒的NG行為,開心迎接寶寶的到來。 ➡️立即指定醫師詢問妳的問題!
懷孕徵兆因人而異,簡單15徵兆簡單判斷
日本婦產科醫師、醫學博士宋美玄表示,所謂的懷孕超出期,指的是懷孕0週到4週之間這段時間,而這段時間即使使用驗孕棒,也不一定能有正確的反應,如果想要早點知道自己是否懷孕、及早因應,可以用一些簡單的徵兆來判斷。
不過宋美玄也提醒,不可過度相信這些徵候,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當然也有不少女性身體沒有任何變化,因此只能簡單判斷,不可一概而論。
1.睡了又睡還是睡不飽
宋美玄指出,和經前症候群相似,不斷睡覺卻還是想睡的嗜睡症狀,也有可能是懷孕造成荷爾蒙平衡變化所引起的。
2.身體無力、倦怠
很想躺下來、感覺身體疲憊等,也可能是懷孕初期的症狀,如果體力超出負荷不可勉強,建議好好靜養。
3.食慾增加或食慾減少
懷孕時也有可能食慾大增,或是完全相反,有食慾不振的症狀,也可能有味覺改變的狀況,建議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食物來吃。
日本婦產科醫師荻田和秀也指出,懷孕可能會讓孕婦吃不下氣味強烈的食物,或是對特定食物的氣味感到厭惡,也有些人會出現口味改變的狀況,例如原本愛吃的東西改變等。
4.煩躁、不安、情緒低落
宋美玄表示,情緒上的變化也是容易和經前症候群混淆的懷孕徵兆,此時會對環境、身體變化更加敏感,更容易有情緒起伏的狀況,建議可以多多放鬆、紓壓。
5.便祕
雖然許多人因為運動不足、生活習慣不良而受到便祕問題困擾,但便秘也可能是懷孕超初期的症狀,也可多多注意。
6.腹脹感
下腹部感覺到異樣、刺痛感,類似於生理痛,也可能是懷孕的超初期症狀。
7.分泌物變多
分泌物變多也可能是懷孕的徵兆,不過有些人可能不容易注意到,如果突然發現內褲突然變髒,就要多加注意。
8.著床出血
可能於排卵日起算2週後發生著床出血,和月經比較不一樣的是,懷孕導致的出血量較少,也不像月經一樣持續數日之久。
9.頭痛、腰痛
雖然頭痛、腰痛等問題看似和懷孕無關,但其實也可能是懷孕造成的,和荷爾蒙的變化有關,例如近期並無運動傷害等問題卻腰痛,就可多加留意。
日本石野醫院副院長石野博嗣也指出,懷孕之所以會腰痛,是因為懷孕會提高體內鬆弛素、雌激素、孕酮等荷爾蒙分泌,幫助放鬆骨盆的關節、韌帶以便生產,但這有可能會讓與骨盆相連的薦髂關節處韌帶等部位鬆弛,提高腰部、背部肌肉負擔而導致疼痛。
10.上廁所次數增加
頻尿也可能是懷孕超初期症狀之一,建議不要過度攝取水分,應適量就好。
11.頭暈
宋美玄指出,懷孕頭暈是比較少見的症狀,但頭暈也可能是貧血、疲勞所導致的症狀,懷孕時要多加注意。
12.噁心、想吐
孕吐大多是懷孕5~6週出現的症狀,但出現時間仍因人而異,也要多加注意。
13.月經沒來
月經不來是最廣為人知的懷孕徵兆,有可能是懷孕了。
14.體溫升高
懷孕初期體溫會上升,可能會帶給孕婦類似於感冒的感覺,建議可養成量體溫的習慣,幫助及早察覺體溫異常。
15.唾液增加、皮膚變差等
日本三樂醫院婦產科部長、婦產科專業醫師中林稔也指出,常見的懷孕超初期症狀除了孕吐、疲倦、煩躁...等常見症狀,皮膚變差、唾液變多也可能是徵兆之一,建議也可觀察這些地方。
疑似懷孕趕快戒掉壞習慣,保護自己也保護胎兒
1.戒菸戒酒
中林稔表示,如果懷疑自己已經懷孕,最好趕緊調整生活習慣,例如一定要戒菸戒酒,同時減少咖啡因攝取,這些都可能會影響胎兒,提高流產、早產、胎兒體重過輕、先天異常的風險。
2.服用藥物要先詢問醫師
同時服用藥物也要先諮詢專業醫師,不可自行判斷,例如慢性病患者自行決定繼續服藥,或者自行停藥,都是不正確的做法。
3.不宜過度運動
荻田和秀也表示,懷孕初期容易流產,建議避免跑步等會讓心跳過度加速的運動,以及會壓迫腹部,或容易跌倒的運動。
4.建議施打疫苗
懷孕中會導致免疫力下降,容易被病菌感染,而流行疾病也可能傷害胎兒,因此要比平常更加注重預防,建議可考慮施打流感疫苗。
5.補充葉酸、維生素B群、鐵等營養
荻田和秀表示,孕婦補充足夠的葉酸可減少胎兒神經管缺損的機率,B群則是孕婦特別容易缺乏的營養,建議可以積極吃鮭魚、豬肉等食物。同時孕婦也特別容易貧血,建議可以吃含有豐富鐵質的食物,並同時補充維生素C來提高鐵質吸收率。
🔻醫聯網多元服務,等您來體驗🔻
◾️ 了解健康檢查: https://med-net.com/PrecisionMedicine
◾️ 線上醫師諮詢: https://expert.med-net.com/index
0 則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