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健檢
個人健檢
線上醫師
保險專區
MedNews
登入/註冊
繁中

致死率超過九成,正確面對主動脈剝離

發表日期:2020-09-22

  • 21898
  • 0
聽健康



什麼是「主動脈剝離」?


簡單來說,就是主動脈內層破了一個洞,因此血液直接衝入血管壁,將血管壁撕裂開來,臨床診斷根據剝離之部位,可分為侵犯到升主動脈的「A型」主動脈剝離及侵犯到降主動脈的「B型」主動脈剝離。



主動脈剝離,源於主動脈的結構出現問題,加上血管壁內膜破裂,血流經由內膜的裂孔,進入血管壁中,將血管內膜和中層撕開,當主動脈內的血液流經「真腔」(即原本的動脈管腔),血管內膜因為壓力而產生內膜撕裂,使血液進入「中膜」而形成的「假腔」。


由於「假腔」的形成,主動脈管腔被一分為二,假腔更可能會壓迫原有的「真腔」,可能出現血液供應不足,造成器官壞死或衰竭,且假腔僅靠結構疏鬆的血管外層支撐,更容易破裂導致大出血或心包填塞死亡。


瞭解更多 ➡ 線上問醫師


「主動脈剝離」為什麼恐怖

急性主動脈剝離致死率高達90%,患者發病後每小時即可增加1%死亡率,50%的病人在送達醫院二十四小時內死亡,約71%的人會在2個月內死亡。即使住院治療,病人死亡率仍高達30%。


「主動脈剝離」有哪些症狀

劇烈胸痛,是主動脈剝離最明顯的症狀,其他臨床典型表現則包含:

1. 高血壓

2. 嚴重胸痛輻射轉移至背後

3. 冒冷汗

4. 呼吸急促下肢無力、昏倒等

因其臨床表徵與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類似,診療時要特別留心。

不能忽視的那些心臟健檢項目


誰是「主動脈剝離」高風險群


主動脈剝離的風險因子包括以下幾點:

1. 高血壓

2. 高血脂造成的動脈粥狀硬化

3. 先天主動脈狹窄

4. 馬凡氏症候群

5. 懷孕及胸部

 ➡ 線上評估心肌梗塞風險


主動脈剝離若發生在年輕族群,以「馬凡氏症候群」可能性較高。然而,其中最重要危險因子卻是「高血壓」。臨床上有60%以上的主動脈剝離患者都有高血壓的問題,高血壓也是民眾最能簡單監測與控制,但卻最常忽略的一個環節。

番茄+味噌湯,有助改善血管健康


什麼是「馬凡氏症候群」

馬凡氏症候群是一種體顯性遺傳的先天結締組織疾病,為Fibrillin (FBN1)基因的突變所造成,只要父母其中一方有,孩子就有50%機會罹患此病,目前只能透過血液篩檢來確定。


馬凡氏症候群的病患,往往給人第一眼的印象便是又高又瘦。除了身材的特徵外,深度近視、眼內水晶體脫垂,甚至造成視網膜剝離而雙眼失明亦為常見之症狀,嚴重者可能剛出生就死亡,但大多數是在三、四十歲時才會有明顯的心臟問題,甚至某些病人是到了升主動脈破裂,才被發現是這種病的患者。


「主動脈剝離」如何治療

主動脈剝離的治療,可分為內科藥物及外科手術治療。



內科藥物治療,主要用於主動脈遠端的剝離或僅有主動脈血腫未達剝離時,依病況使用止痛劑、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血冠緊縮素轉換抑制劑等


主動脈人工血管置換術,則是將血管剝離部位切除後,植入人工血管與上、下方正常主動脈縫合,時間動輒6~10個小時,有時因止血困難,更可長達10小時以上,但惟有手術,才可將高死亡率的主動脈剝離之死亡率由九成降至兩成以下。


完成手術後,建議應將收縮壓控制在90~120mmHg之間,避免人工血管接合處破裂出血。另外,手術傷口、侵入性管路留置等,可能會讓病患出現急性疼痛,可視患者情況給予止痛劑,促進患者主動執行簡單日常活動的意願,避免肺擴張不全發生、促進靜脈回流與足夠的休息與睡眠。


如何預防「主動脈剝離」


若為高血壓患者,要注意服藥控制血壓,以免發生主動脈剝離,只要把血壓控制下來,發生剝離的風險就降低許多,所以高血壓的病人一定要定時服藥,隨時量測血壓,才是最重要的。

每5人就有1人高血壓,健康殺手如何預防


有先天疾病的人,則要特別注意自身狀況,馬凡氏症候群患者,若能提早得知有此疾病風險,可吃藥降低血壓,讓血壓低一點、心跳慢一點,降低心臟及血管負擔。


編譯:醫聯網編輯群

審閱:曾崧華醫師

🔻醫聯網多元服務,等您來體驗🔻

◾️ 了解健康檢查: https://med-net.com/PrecisionMedicine

◾️ 線上醫師諮詢: https://expert.med-net.com/index

0 則回覆

延伸閱讀

  • 胃酸過多到底要吃什麼?

    均衡飲食細嚼慢嚥,就是最好的腸胃保健方法,中醫和坊間養生保健人士,則認為山藥、川七、秋葵等食物對腸胃有保護效用,牛奶香蕉沒有壞處,倒是澱粉類和麵包麵食吃太多又沒細嚼慢嚥,會容易脹氣和胃酸倒流,口香糖也不建議多吃。如果有胃食道逆流或胃痛的困擾,可參考看看以下衛教。

+更多文章


            
姓名*
性別
單位*
聯絡電話*
E-mail*
詢問內容*
驗證碼*
透過行動條碼加入LINE好友
開啟LINE應用程式,接著至「其他」標籤中的「 加入好友」選單掃描行動條碼。

請選擇諮詢方式

症狀找原因

症狀找原因

依症狀找可能疾病、看病科別及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