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健檢
個人健檢
線上醫師
保險專區
MedNews
登入/註冊
繁中

保健食品你吃對了嗎?吃對比吃多更重要!

發表日期:2017-12-07

  • 2491
  • 0
聽健康
本文諮詢/蔡明儒 健康管理師、謝蕙菁 營養師
 
一般人的健康意識提高,使保健食品盛行,而工作壓力及外在環境的惡化,確實讓身體的負荷增加,光靠日常食物的補充,顯然不足,除了每天一顆綜合維他命外,現在更有許多分眾的機能型保健食品,也受到歡迎。
 
不過,相信不少人都會有如此的疑問,看到親朋好友每天又是綜合維他命,又是護肝、補鈣的營養補充,不禁出現懷疑:「一天吃這麼多保健食品,好嗎?」「有必要嗎?」「會不會吃太多重複的營養素,反而造成身體的負擔?」
 

按族群 補充特別營養


營養素最早是針對特殊族群,可額外補充特別的營養所使用,例如:孕婦、老人、成長中的青少年、開刀後的病人、重勞動及工作壓力大的人,由於他們普遍營養素消耗快速,的確需要補充各類的保健食品。
 
現在則發現,一般人透過補充特殊營養素,也可以促進健康。如:媽媽以補充大豆異黃酮來改善更年期症狀;抽煙或愛熬夜的人,可補充五味子或魚油等;吃全素的人,特別額外補充只有在動物內臟中才有的B12營養素,否則易出現惡性貧血,神經傳導不良及易疲勞的問題。
 

混搭吃 小心排斥作用


現代人因為生活及飲食型態改變,多以保健食品來補充營養不均衡的問題,一天常常要吃好幾種,在食用時就要特別注意營養素間的排斥作用。例如:鐵和鈣間會互相排斥,最好分別在午晚餐或間隔二小時食用;抗生素和益生菌也不適宜同時飲用,因抗生素的功能在殺菌,同時吃益生菌,好壞菌將一併被殺死;另外像是阿斯匹靈、納豆及魚油等,都具抗凝血作用,合併食用會有作用太強,擔心會有血管栓塞的疑慮。
 
至於很多人會問到吃保健食品到底飯前吃還是飯後吃?營養師提供的建議是,一般飯後吃大致沒錯,可以減少胃酸的刺激,而像一些脂溶性維生素,例如:月見草及魚油等,就最好在飯後食用。還有一些適合飯前食用的,是一些幫助減重的營養素,例如纖維素、甲殼素,可以在飯前半小時食用;而優酪乳、乳酸駿,可以在兩餐間空腹狀態下食用,更有利吸收。
 

適量吃 多食無益


營養天天都會流失,所以定時補充是最好方法。如果今天忘了吃,明天二倍補回來可以嗎?答案是不行。如果真的忘了吃,也無需追加,因為身體依然僅能吸收一定份量,其餘的皆會排出體外,所以多吃等於浪費。這就好比今天沒吃中餐,明天不必吃二份中餐是一樣的道理。現在市面上只要是大廠出品的保健食品,都有標示食用法,且會標出「多食無益」的建議,按照每天建議用量食用即可。
 
保健食品的補充,是要補足我們日常飲食中可能不足的營養素,但保健食品畢竟不是藥,不是吃了立即奏效,所以了解營養素的特性與食用的最佳時機,才能讓身體補對營養素,達到促進健康的目的。
 
>>維他命這樣吃才有效​


  

🔻醫聯網多元服務,等您來體驗🔻

◾️ 了解健康檢查: https://med-net.com/PrecisionMedicine

◾️ 線上醫師諮詢: https://expert.med-net.com/index

◾️ 短期照護服務: https://pse.is/47nzj5

◾️ AI智能醫師: https://med-net.com/AIDoctorWeb

0 則回覆

延伸閱讀

  • 營養寶典

    藉由調節代謝及幫助已消化的食物釋放出熱量的生化過程,可以提供我們良好的健康狀況。維生素被分類為微量營養素,因為我們身體需要這些維生素的量,和那些巨量營養素,例如醣類、蛋白質、脂質和水相比起來,顯得非常微量。

  • 想成為陽光型男嗎?8招讓你成為萬人迷!

    要擁有陽光型男的體態,一定要去健身房才做得到嗎?其實,健身房在健身教練Mark Lauren看來,就是個專門做局部雕塑的訓練中心,透過使用各種部位鍛鍊器材來達到個人的健身目標,或是局部肌肉的增強。

  • 運動除了強健體魄外,還有這些好處?

    運動的目的,是為維持健康,想要達到健康,必需適時適度運動。健康與體適能兩者息息相關,不可分割;要使身體機能達到最佳狀態,除了要飲食均衡和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外,適量運動亦非常重要。現代生活中,特別提倡健康體適能以及運動的必要性。 然而兒童及青少年在這方面的需要卻往往被忽略。一些父母甚至認為運動是浪費讀書時間而加以壓制,孩子長大後,大大增加了患上心臟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機會。其實,只要好好分配時間,學業與運動是可以兩者兼備的。

  • 5個錯誤健身地雷!千萬別踩啊!

    當你開始習慣上健身房運動、鍛鍊肌肉,過一段時間發現效果不彰,到底是哪裡出錯呢?對健身新手來說,有些習慣錯誤可能阻撓你健身成果,由健身記者Adam Bornstein所提到的5個常見錯誤,看看你是否也犯了這些錯誤?

+更多文章


姓名*
性別
單位*
聯絡電話*
E-mail*
詢問內容*
驗證碼*
透過行動條碼加入LINE好友
開啟LINE應用程式,接著至「其他」標籤中的「 加入好友」選單掃描行動條碼。

請選擇諮詢方式

症狀找原因

症狀找原因

依症狀找可能疾病、看病科別及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