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健檢
個人健檢
線上醫師
保險專區
MedNews
登入/註冊
繁中

一位台灣醫師心聲:邁向老化社會,居家照護問題如何解套?

發表日期:2018-10-03

  • 1938
  • 0
聽健康
居家醫療,真是一項助人又助己的服務,台灣自從開始西醫服務,無論是日治時期或戰後,醫師習慣因應病人請託,自行前往病人家看診,這種往診方式溫暖醫師與病人之間的關係。健保署因應家庭照護的弱化,從1995年提供行動不便患者居家照護,直到2015年,開辦居家醫療照護試辦計畫,鼓勵醫師投入居家醫療服務,醫療團隊是由社區院所共組,提供民眾居家醫療服務。洪德仁醫師在《居家醫療行腳》一書記錄他多年的經驗,以居家醫療和安寧療護為主軸,分享他的甘苦談。

洪醫師居家照護經驗分享:照顧者需要被支持

在居家醫療服務中,常常看到老人照顧老人的現象,照顧者呈現出疲憊和無助,令人不捨。
有一天,居家護理所護理師急著找洪德仁醫師,探訪一位70 多歲白血病的阿公。令人擔心的是照顧病人的阿嬤,面臨精神崩潰的狀況。洪醫師詢問阿公的身體狀況、幫阿公做了理學檢查,阿公除了放置導尿管需要更換之外,全身沒有任何瘀血或疼痛,氣色還算不錯,還可自行下床走動,我認為算是穩定的狀況。護理師好意的說,阿嬤有問題要請教,便來到隔壁的房間。阿嬤滿臉憂愁的告訴我們,她快要受不了了,我們請她慢慢的講,原來是阿嬤照顧阿公,已經超過10 年, 進出醫院不計其數,當中的受驚害怕,不是外人能夠體會的到,家裡只有一個兒子,未婚且忙於自己的事業,無法幫忙照顧阿公。阿公從年輕時脾氣就不好,一開口就是大聲吼叫,阿嬤從結婚以來都是低聲下氣,這10 年來的生活已經弄得她又焦慮又沮喪。她曾經和兒子討論要不要把阿公送到護理之家,兒子不太認同,認為老爸還沒那麼嚴重,而且要花不少錢,所以只能向照顧團隊求救。
照顧不是一件簡單輕鬆的事,也不是光憑愛心和體力,就足以支撐著這一項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全天24 小時不眠不休的工作。阿嬤這10 年來就這樣默默承受這種喘不過氣的壓力。研究指出,照顧者承受的壓力可分為心理壓力、生理壓力和社會壓力3 種。照顧者是否呈現這些壓力警訊,值得我們的重視。像是失眠、背痛、頭暈、頭痛、脾氣變壞、減少和別人聯繫、對休閒活動沒有興趣、甚至於情緒不穩定,會有不明原因的哭泣等等,都是警示照顧者需要接受他人的支持和協助。
照護團隊能夠定期到宅提供病人的醫護服務,如果能夠同時觀察到照顧者和其他家人的身心狀況,從聆聽、陪伴開始,適時提出建議,應該是對於照顧者一項很重要的支持力量。 

★前往博客來看新書

🔻醫聯網多元服務,等您來體驗🔻

◾️ 了解健康檢查: https://med-net.com/PrecisionMedicine

◾️ 線上醫師諮詢: https://expert.med-net.com/index

◾️ 短期照護服務: https://pse.is/47nzj5

◾️ AI智能醫師: https://med-net.com/AIDoctorWeb

0 則回覆

延伸閱讀

  • 失智症照護的修煉之路

    隨著我國人口快速高齡化,失智症已經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課題。失智並非人類衰老的自然現象,而是一種認知功能退化的疾病,其症狀包括產生妄想、幻覺、收集癖、睡眠障礙、個性改變、重複無意義動作、喪失方向感及判斷思考的能力等等。

  • 照服員、長照機構怎麼挑?細節是關鍵

    長照的辛酸只有經歷過的人懂,照護者面臨經濟、體力、精神三大壓力,是許多人難以承受之重,無論在海內外,輕生甚至弒親的人倫悲劇時有所聞,並不是外人幾句話就能輕輕帶過的。 因此,找到受過專業訓練的長照專家協助就顯得尤為重要,1970年代初便邁入高齡化社會的日本,在長照方面比許多國家都更要有經驗,而在日本諸多案例中竟能發現,照護者所承受的壓力來源前兩名並非我們所猜測的經濟、體力。 一起來看看照護者們的心聲,以及在尋求照服人員、機構時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 正視陪伴看診的專業性,讓長者健康老化

    醫聯網創辦人王欽堂萌生在不壓縮到目前緊縮的護理人力前提下,運用科技創立「醫聯網照護服務平台(MednetCare)」的想法,以便調動、活化國內未執業的護理人力,提供無法陪伴看診,或家人住院期間無法陪病的家屬,更專業的照護服務。

  • 家人的支持,是最好的避風港!

    霍先生是位事業成功的貿易商,大約十多年前發現媽媽有失智症的傾向。那時爸爸身體還好,由於弟弟在竹科工作,無法經常回家,於是他跟爸爸一起扛下照顧媽媽的責任;霍媽媽這時還沒有明顯的退化症狀。

+更多文章


姓名*
性別
單位*
聯絡電話*
E-mail*
詢問內容*
驗證碼*
透過行動條碼加入LINE好友
開啟LINE應用程式,接著至「其他」標籤中的「 加入好友」選單掃描行動條碼。

請選擇諮詢方式

症狀找原因

症狀找原因

依症狀找可能疾病、看病科別及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