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健檢
個人健檢
線上醫師
保險專區
MedNews
登入/註冊
繁中

想鍛鍊身體不知怎麼開始?給運動新手最佳建議!

發表日期:2019-04-03

  • 6245
  • 0
聽健康
財政部統計2013年至2017年崛起的國內健身中心、健康俱樂部,從149家增加至369家,整體營收大約78.7億元,足見大眾運動風氣越來越盛行。
 
現在各家運動中心推出五花八門的運動、肌力課程,對新手來說看得霧煞煞之外,憂心可能會選到不適合自己,或體力難以負荷的課程,只有選到適合的課程才能夠事半功倍!

3種運動類型    適合哪一種?
 
常見的運動以3個種類劃分,第1種是有氧課程,像是拳擊有氧、飛輪,主要訓練你的心肺耐力;第2種重點在伸展、放鬆課程,像是瑜伽、皮拉提斯等;第3種是肌力課程,著重在鍛鍊肌肉為主,訓練方式多使用器械,像是啞鈴、槓片或徒手練習,又可再細分成一對一訓練或團體課程。建議初學者、年長者或特別想訓練特定部位的人,可以考慮一對一訓練,而已經對肌力訓練有一些認識的人,或有運動習慣的人,團體課程能讓你跟學員間互相激勵,增加運動樂趣。
 
可先檢測肌力    柔軟度狀態
 

World Gym教練表示,課程名稱通常以上課方式或教學風格來命名,名稱非常多樣,建議可先體驗1~2堂課,再決定是否要報名上課。

1.初學者、不常運動的人
選擇課程之前,建議「教育部體育署體適能網站」,透過網站推薦體適能測量方式,例如1分鐘仰臥起坐、屈膝等、3分鐘登階測驗,了解您的心肺、肌力、柔軟度等狀況。
選課程時,有標註入門、基礎的課程,是你的最佳選擇,或直接採1對1訓練課程,透過量身打造的菜單,先建立正確運動觀念和技巧,此外,高齡的朋友不用擔心,現在健身房、運動中心專門為高齡朋友設計的相關課程,皆是不錯的選擇。

2.有運動經驗者
時間經濟許可的話,安排1週上3堂課程,以肌力、有氧、伸展放鬆課程為主,建議這樣排課的原因是,上完肌力課程後,有的人會出現肌肉痠痛的情形,因此隔1~2天安排一堂強度中等的有氧課程,可助身體燃脂,而伸展類的課程如瑜伽課程,有助緩解肌肉訓練後的筋脹感。

3.久坐族、下半身肌力弱
上班族容易有久坐、下半身肌力較弱的問題,建議可先上基礎肌力課程,或選擇以器材訓練為主的課程,相較於徒手練習,器材訓練能較好控制阻力,而且不用變換姿勢,難度低也能訓練到正確部位。

4.很少時間運動者
如果平常時間緊迫,只有少少的時間可以運動,可選擇阻力性較大的器材運動為主,例如壺鈴、槓鈴、TRX等課程,這類課程好處是彈性較大、可選擇器材訓練或徒手訓練,中間可帶些心肺訓練,例如開合跳、抬腳跑,在一堂課程中有多種組合訓練,非常適合平時忙碌的你!
 

你還會想知道▼
●推薦運動健身好文
>>做好計劃輕鬆健身好生活
>>5個錯誤健身地雷!千萬別踩啊!
>>風靡歐美時尚運動TRX,激活肌肉效果比重訓好?!

🔻醫聯網多元服務,等您來體驗🔻

◾️ 了解健康檢查: https://med-net.com/PrecisionMedicine

◾️ 線上醫師諮詢: https://expert.med-net.com/index

0 則回覆

延伸閱讀

  • 營養寶典

    藉由調節代謝及幫助已消化的食物釋放出熱量的生化過程,可以提供我們良好的健康狀況。維生素被分類為微量營養素,因為我們身體需要這些維生素的量,和那些巨量營養素,例如醣類、蛋白質、脂質和水相比起來,顯得非常微量。

  • 想成為陽光型男嗎?8招讓你成為萬人迷!

    要擁有陽光型男的體態,一定要去健身房才做得到嗎?其實,健身房在健身教練Mark Lauren看來,就是個專門做局部雕塑的訓練中心,透過使用各種部位鍛鍊器材來達到個人的健身目標,或是局部肌肉的增強。

  • 運動除了強健體魄外,還有這些好處?

    運動的目的,是為維持健康,想要達到健康,必需適時適度運動。健康與體適能兩者息息相關,不可分割;要使身體機能達到最佳狀態,除了要飲食均衡和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外,適量運動亦非常重要。現代生活中,特別提倡健康體適能以及運動的必要性。 然而兒童及青少年在這方面的需要卻往往被忽略。一些父母甚至認為運動是浪費讀書時間而加以壓制,孩子長大後,大大增加了患上心臟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機會。其實,只要好好分配時間,學業與運動是可以兩者兼備的。

  • 5個錯誤健身地雷!千萬別踩啊!

    當你開始習慣上健身房運動、鍛鍊肌肉,過一段時間發現效果不彰,到底是哪裡出錯呢?對健身新手來說,有些習慣錯誤可能阻撓你健身成果,由健身記者Adam Bornstein所提到的5個常見錯誤,看看你是否也犯了這些錯誤?

+更多文章


            
姓名*
性別
單位*
聯絡電話*
E-mail*
詢問內容*
驗證碼*
透過行動條碼加入LINE好友
開啟LINE應用程式,接著至「其他」標籤中的「 加入好友」選單掃描行動條碼。

請選擇諮詢方式

症狀找原因

症狀找原因

依症狀找可能疾病、看病科別及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