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健檢
個人健檢
線上醫師
保險專區
MedNews
登入/註冊
繁中

清明吃潤餅 專家分享營養衛生DIY秘訣

發表日期:2019-04-03

  • 9718
  • 0
聽健康
DIY潤餅皮,美味口感包含著香、酥、脆、嫩的多樣化口感,利用餅皮與內餡食材變化。馬偕紀念醫院營養醫學中心台北營養課營養師趙強建議,想吃潤餅要掌握「營養均衡」與「乾淨衛生」兩大原則。

處理潤餅食材  勿在同砧板上處理不同食材
 
潤餅其實是很健康的食物,有的人為享受口感,會加入碎油條增加酥脆感,或使用過多肥肉增添滑嫩感,這種吃法會吃進大量油脂,造成身體負擔,營養均衡,適度的用油。
另外,在處理食材上也要秉持「新鮮衛生」原則,提醒大家4個DIY原則:
1.從微生物最少的食材開始處理
步驟是先洗蔬果,再切肉,接著處理海鮮,打蛋放最後,因蛋含有沙門氏菌,容易感染其他食材。每個程序都要再次洗淨雙手。
2.勿把不同食材放同一砧板上處理
生熟食所用的砧板與刀具藥區分生熟食,應細分肉類、蔬菜、海鮮專用,不同食材的微生物種類不同,切熟食之前也最好以熱水燙過。
3.雙手保持乾淨
包潤餅時兩手保持乾淨,應用公筷夾取內陷材料。  
4.烹調過食材可冷藏或常溫保存:
煮過的食材若沒有馬上食用,建議加蓋冷藏放入電鍋保溫,放於室外不超過2小時,以免微生物孳生。   

傳統潤餅皮容易乾硬  當日吃最新鮮

市售潤餅皮除用傳統麵粉調水製成的薄餅之外,還有全麥的潤餅皮,以及用米漿製成的越式米皮,不同餅皮的口感,料理方式也有訣竅呢!
1.傳統潤餅皮
可在傳統市場買到,買當天現做的新鮮餅皮才好吃,不要買摸起來冰冰的餅皮,可能是隔日冷藏。買回來的餅皮必須在常溫下密封保存,否則接觸空氣容易乾硬,而且要趁當日新鮮現包現吃。
吃不完的餅皮放冰箱冷藏,若變乾變硬,可用蒸的方式恢復軟度,但不建議再做潤餅,可以包餡油炸成春卷。

2.全麥潤餅皮
部份有機商店有售,多是冷藏販售,並非當日現做,口感較傳統潤餅皮厚實,買回家的全麥潤餅皮利用冷藏保存,食用前先蒸過或常溫解凍即可。

3.越式米皮
米皮包裹的潤餅口感類似港式的腸粉,濕潤且柔軟,可在大型超市或越南商品專賣店購買,常溫密封保存即可,選購時注意包裝完整,米皮沒有破碎為佳。
市售的米皮經過脫水乾燥呈乾脆的薄片狀,食用前必須先軟化。可使用噴水器或刷子沾開水均勻刷濕,軟化後的米皮黏性十足且嬌嫩易破,務必一張一張細心處理。
 

你還會想知道▼
●推薦飲食營養好文
>>清明潤餅藏危機!小心黴菌毒素、漂白劑、甜味劑下肚
>>清明時節易肝火旺盛,吃菠菜調節脾胃 活血補氣!
>>脂肪非罪惡!最近研究:部分全脂乳製品可能對心臟有益

🔻醫聯網多元服務,等您來體驗🔻

◾️ 了解健康檢查: https://med-net.com/PrecisionMedicine

◾️ 線上醫師諮詢: https://expert.med-net.com/index

◾️ 短期照護服務: https://pse.is/47nzj5

◾️ AI智能醫師: https://med-net.com/AIDoctorWeb

0 則回覆

延伸閱讀

  • 營養寶典

    藉由調節代謝及幫助已消化的食物釋放出熱量的生化過程,可以提供我們良好的健康狀況。維生素被分類為微量營養素,因為我們身體需要這些維生素的量,和那些巨量營養素,例如醣類、蛋白質、脂質和水相比起來,顯得非常微量。

  • 想成為陽光型男嗎?8招讓你成為萬人迷!

    要擁有陽光型男的體態,一定要去健身房才做得到嗎?其實,健身房在健身教練Mark Lauren看來,就是個專門做局部雕塑的訓練中心,透過使用各種部位鍛鍊器材來達到個人的健身目標,或是局部肌肉的增強。

  • 運動除了強健體魄外,還有這些好處?

    運動的目的,是為維持健康,想要達到健康,必需適時適度運動。健康與體適能兩者息息相關,不可分割;要使身體機能達到最佳狀態,除了要飲食均衡和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外,適量運動亦非常重要。現代生活中,特別提倡健康體適能以及運動的必要性。 然而兒童及青少年在這方面的需要卻往往被忽略。一些父母甚至認為運動是浪費讀書時間而加以壓制,孩子長大後,大大增加了患上心臟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機會。其實,只要好好分配時間,學業與運動是可以兩者兼備的。

  • 5個錯誤健身地雷!千萬別踩啊!

    當你開始習慣上健身房運動、鍛鍊肌肉,過一段時間發現效果不彰,到底是哪裡出錯呢?對健身新手來說,有些習慣錯誤可能阻撓你健身成果,由健身記者Adam Bornstein所提到的5個常見錯誤,看看你是否也犯了這些錯誤?

+更多文章


姓名*
性別
單位*
聯絡電話*
E-mail*
詢問內容*
驗證碼*
透過行動條碼加入LINE好友
開啟LINE應用程式,接著至「其他」標籤中的「 加入好友」選單掃描行動條碼。

請選擇諮詢方式

症狀找原因

症狀找原因

依症狀找可能疾病、看病科別及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