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健檢
個人健檢
線上醫師
保險專區
MedNews
登入/註冊
繁中

21天挑戰健康瘦身 每天餐盤必有4類食材!

發表日期:2019-04-23

  • 2904
  • 1
聽健康
用21天挑戰你的健康!聽起來很不可思議的事情,卻真實地在美國上演,2009年美國進行「21天健康挑戰」專案,這個專案讓世界50萬人挑戰,連知名歌手碧昂絲(Beyonce)都挑戰成功!經過這次21天挑戰後,碧昂絲轉為一個純素者,還著手進行個人的蔬食生意。
 
吃素最重要是熱量要夠
 
21天飲食控管的核心是「減法」飲食!我們經常認為身體缺某些營養素,會不停補充一些類型的食物,但因為這種飲食加法,我們不停在吃多、吃錯中無限循環,造成亞健康狀態,現在最需要做飲食減法,減掉不該吃的東西,停止傷害自己的身體,便可重新開啟健康人生。
 
能夠讓我們停止傷害身體的飲食方法是素食,避免吃一些傷害身體的食物,能開啟身體自癒力。對於吃素,我們可能會有些疑惑,吃素會不會影響健康狀態?有一個最根本的原則,一個健康餐盤中要分別有4樣食材:全穀類、豆類、蔬菜、水果,各占1/4,用這個飲食原則可能會質疑熱量攝取不夠,吃素後容易覺得吃不飽,最主要是熱量攝取不足,我們吃肉的時候,配1碗飯剛剛好,但改成吃蔬食了,吃完1碗飯可能就不太夠了。
 
有的人從吃肉改成吃素,只吃1碗飯,甚至就免去晚餐,因為熱量攝取不足,導致低血壓、低血糖、面黃肌瘦的,所以第一個要讓大家知道,吃夠熱量!
 
每餐脂肪量不超過3克 鹽不超過6克
 
想要低脂飲食,就是盡量不吃油,蛋、奶、油、肉這4項,都會讓健康減分,不建議大家吃。吃素的人會出現三高、糖尿病,當中原因是油的問題,也要注意堅果,堅果內含有高脂肪,天天吃堅果,即便純素食者,也仍會有健康危機。若身體已出現問題,應停止所有的堅果類,若沒有問題,每天可以吃一小把,大概是3、4個核桃或十幾顆花生。
 
最後一點,避開精緻澱粉,穀類的殼皮上聚集主要營養素,吃掉去殼皮的米類,基本上就在吃進熱量了,會造成營養不平衡,建議吃較營養的糙米、山藥、馬鈴薯、地瓜、玉米等。
要準備展開健康飲食前,外出買食材一定要仔細閱讀營養成分,例如上面標示著「精緻植物油」,內裡是有害的植物成分如氫化植物油和棕櫚油。食物中的添加劑達3種以上就要小心了,應考慮是否需要食用。
每一餐攝取脂肪量不應超過3克,鹽也不要超過6克或更少,若包裝上沒有標示食品成分,就列入不合格清單中,達到健康飲食的第一步先好好觀察市售物品吧!
 

你還會想知道▼
●推薦飲食營養好文
>>破除排毒飲食法迷思 掌握正確2大思維順利減重!

>>不同年齡怎樣吃才健康? 從20到60歲最佳飲食方針!

>>用餐5順序這樣做 ,打造最滿意完美身材!

🔻醫聯網多元服務,等您來體驗🔻

◾️ 了解健康檢查: https://med-net.com/PrecisionMedicine

◾️ 線上醫師諮詢: https://expert.med-net.com/index

1 則回覆

蔡天翎 2019/5/23 下午 01:36:19
受益匪淺!
...

延伸閱讀

  • 營養寶典

    藉由調節代謝及幫助已消化的食物釋放出熱量的生化過程,可以提供我們良好的健康狀況。維生素被分類為微量營養素,因為我們身體需要這些維生素的量,和那些巨量營養素,例如醣類、蛋白質、脂質和水相比起來,顯得非常微量。

  • 想成為陽光型男嗎?8招讓你成為萬人迷!

    要擁有陽光型男的體態,一定要去健身房才做得到嗎?其實,健身房在健身教練Mark Lauren看來,就是個專門做局部雕塑的訓練中心,透過使用各種部位鍛鍊器材來達到個人的健身目標,或是局部肌肉的增強。

  • 運動除了強健體魄外,還有這些好處?

    運動的目的,是為維持健康,想要達到健康,必需適時適度運動。健康與體適能兩者息息相關,不可分割;要使身體機能達到最佳狀態,除了要飲食均衡和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外,適量運動亦非常重要。現代生活中,特別提倡健康體適能以及運動的必要性。 然而兒童及青少年在這方面的需要卻往往被忽略。一些父母甚至認為運動是浪費讀書時間而加以壓制,孩子長大後,大大增加了患上心臟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機會。其實,只要好好分配時間,學業與運動是可以兩者兼備的。

  • 5個錯誤健身地雷!千萬別踩啊!

    當你開始習慣上健身房運動、鍛鍊肌肉,過一段時間發現效果不彰,到底是哪裡出錯呢?對健身新手來說,有些習慣錯誤可能阻撓你健身成果,由健身記者Adam Bornstein所提到的5個常見錯誤,看看你是否也犯了這些錯誤?

+更多文章


            
姓名*
性別
單位*
聯絡電話*
E-mail*
詢問內容*
驗證碼*
透過行動條碼加入LINE好友
開啟LINE應用程式,接著至「其他」標籤中的「 加入好友」選單掃描行動條碼。

請選擇諮詢方式

症狀找原因

症狀找原因

依症狀找可能疾病、看病科別及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