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健檢
個人健檢
線上醫師
保險專區
MedNews
登入/註冊
繁中

紓壓餐吃法大公開!

發表日期:2017-08-10

  • 2233
  • 0
聽健康

文/節錄自尖端出版《永田孝行餐餐瘦 低GI食譜》
 
在職場如戰場的環境,壓力如影隨形,適當紓壓將有助於工作再衝刺,紓壓方式有許多種,其中可以靠食物來幫助身體放鬆,達到減壓目的。
 
身處在隨時都需競爭的商業時代,壓力人人都有,就連小孩在校跟人競爭都有壓力,更別說是成年人。雖然壓力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卻會使人體自由基滋生,造成免疫力下降,頭痛、失眠、胸悶、心悸、便秘…等症狀,進而影響生活作息及工作表現。
 

活用低糖解食物來紓壓

 
為了降低壓力對人體的傷害,我們可以透過某些食物的減壓特性,讓身體產生對抗壓力,將壓力對人體的傷害降低。
 
至於哪些食物具減壓特性呢?別忘了之前提到的飲食法則─低糖解飲食(Glycemic Index),糖解指數低的食物,可避免血糖上升過快,所造成胰島素分泌過多的反應。而胰島素一旦起了大幅度變化,不僅容易使身體容易產生飢餓感,更會讓情緒不穩、耐受力降低,而加重壓力對身體產生的不適。
 
所以,維持血糖穩定成為抗壓的首要條件。我們可以在三餐中使用低糖解飲食的健康法則,幫助你及你的身體做好迎接壓力的準備。
 

3餐吃法有訣竅


早餐是一天當中的第一餐,選擇容易消化、清淡不油膩的食物,同時攝取蔬果,可讓你思緒清晰,工作起來效率加倍。

午餐應占一天熱量與營養素的35%,可特別加強蛋白質的攝取,如肉類攝取可安排在午餐進食。
晚餐最忌吃進過多熱量,建議大家晚餐重質不重量,多攝取低糖解食物,維持血糖穩定,更可延緩飢餓時間。
 

紓壓飲食莫忘3原則!

 
運用低醣解飲食時,有3個原則必須先掌握住,好讓你做好血糖控制,達到減壓目的,更可預防熱量產生及脂肪形成喔!

原則1、糖解指數:多選擇糖解指數60以下的食物,如粗糙或未經加工的食物,糖解指數就越低。
原則2、糖解比例:三餐中最好低、中、高糖解食物比例為60%、30%、10%
原則3、均衡攝取:中、高糖解食物GI值雖高,但其中含有其他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也不可完全偏廢,應均衡攝取才是。 

推薦一道口味獨特的低糖解食譜,大家可以試著做做看喔!
 

菜單:香蕉鱈魚


材料:
圓鱈一片
香蕉一根〈請選擇熟的香蕉而不要選擇太生的香蕉〉
柳丁一顆
蕃茄一顆
葡萄五到十粒
生薑片〈去腥味用,所以切薄片即可〉
鹽少許
 
作法:
1. 使用一張鋁箔紙舖在最下面。
2. 先將香蕉切成薄片,放在鋁箔紙上當底層。
3. 依序舖上生薑片及圓鱈。
4. 灑上少許鹽調味後,再將蕃茄切片放在上面。
5. 使用新鮮的紫葡萄,隨意擺放四周後,倒上柳丁汁。
6. 將整個鋁箔紙包起來,放入隔水加熱的蒸籠裡面,大約蒸個十分鐘即可。
 
很難想像鱈魚跟香蕉、柳丁、蕃茄、葡萄可以放在一起,但創作原理就是不依靠調味料,很多蔬果本身就有非常好的提味效果。
 
  


🔻醫聯網多元服務,等您來體驗🔻

◾️ 了解健康檢查: https://med-net.com/PrecisionMedicine

◾️ 線上醫師諮詢: https://expert.med-net.com/index

◾️ 短期照護服務: https://pse.is/47nzj5

◾️ AI智能醫師: https://med-net.com/AIDoctorWeb

0 則回覆

延伸閱讀

  • 舒緩壓力的健康蔬果飲

    會不會覺得壓力好大,真想拋下一切遊玩去?壓力感受主要與體內的壓力荷爾蒙-可體松(cortisol)有關,當壓力太大時,身體會分泌適量的可體松來抗壓,但如果壓力長期存在,可體松分泌過多或一直不正常的增加,形成慢性壓力,不但對腦部有很大的傷害,且會使脂肪囤積(尤其容易囤積在肚子)、膠原蛋白流失(所以臉頰容易凹陷)、容易掉髮、失眠等。記住喔!壓力絕對是現代人慢性殺手!

  • 你有壓力了嗎?六大方法讓你提振身心!

    你是否常感受到壓力的存在?心情煩躁、莫名的焦慮?現代社會凡事要求速度,每天與時間在競賽,身處在無形的壓力之下,許多人已在不知不覺間賠掉了自己的健康。

  • 莫名焦躁?35~50歲女性 4個有1個壓力荷爾蒙異常

    據英國倫敦一所健康中心之研究發現,25~54歲的職場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焦慮緊張,當中又以35歲~44歲的女性壓力最大。因為這正是她們負起家庭、工作責任的年齡,照顧孩子、擔起工作重擔,蠟燭兩頭燒的結果讓這些女性背負著比男性更多的心理與生理上的壓力。

  • 壓力好大?到底有多大 壓力生理檢測為你解答

    透過壓力生理檢測,實際了解壓力情況與來源,進而做到壓力管理。

+更多文章


姓名*
性別
單位*
聯絡電話*
E-mail*
詢問內容*
驗證碼*
透過行動條碼加入LINE好友
開啟LINE應用程式,接著至「其他」標籤中的「 加入好友」選單掃描行動條碼。

請選擇諮詢方式

症狀找原因

症狀找原因

依症狀找可能疾病、看病科別及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