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找原因
依症狀找可能疾病、看病科別及醫師
英國媒體1月中旬披露國家統計局一項研究,表示新冠肺炎痊癒者中近3成會再次住院,140天內死亡率甚至高達12.3%,消息一出震驚全球,各大媒體無不以此數據作為標題。 但在細究這項研究前,需先釐清的是,以上數據是從英國47,780位新冠肺炎「住院患者」統計而來,平均年齡為64.5歲較年長,重症患者占比也高,首次住院時曾進入加護病房的案例更有4,745例,佔9.9%,在各界積極與病毒賽跑時,媒體實不應斷章取義,製造恐慌。
台灣於1月11日增添兩起本土案例,且為醫護人員,引發社會恐慌。尤其,當媒體傳來歐美每日確診人數動輒破萬,導致醫療崩潰的悲慘畫面,更讓民眾人人自危,甚至引發網路獵巫現象,衝擊醫護人員士氣。不過,細究這兩起本土案例,案838的醫師,是在COVID-19確診患者病況惡化下,進入負壓隔離病房協助麻醉科醫師插管時染疫,自1月8日出現症狀,1月10日通報採檢後,在11日確診。
相信受失眠問題困擾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每到夜裡總是輾轉難眠,白天卻沒有精神,若是忍受不住補眠一下,晚上又更加睡不著,陷入無盡的惡性循環之中...這不但可能因為精神不濟讓通勤危險性提高,長期下來也容易影響身體,造成健康上的負面影響。 而失眠常見的原因有常熬夜、作息不正常,或是因為心理上的因素如憂鬱、焦慮等原因,不過眼科醫師也指出,失眠也有可能和「眼睛」有關,建議可以在晚上泡澡時用溫毛巾溫敷一下眼部,可望幫助調整自律神經平衡,甚至可能有改善失眠的效果。
你曾因膝蓋疼痛,買了市售的貼布使用卻又擔心治標不治本,甚至根本沒有效果嗎?其實,身體有恙除了一定要接受專業醫師診治外,改善飲食習慣也是傷痛恢復的一大重點,不妨試試透過補充營養來食補,多管齊下來幫助恢復健康。
研究發現自律神經失調不單是憂鬱、焦慮症等疾病的指標,更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會讓冠心病、心衰竭及猝死的可能性提高。從臨床比例推估,國人恐六至七成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自律神經失調在現在高壓的社會中,彷彿成為文明病,其中,女性風險高出男性1.5至2倍,尤其集中在20至40歲的年輕女性。
不少人一定常聽到治療癌症和預防癌症的飲食,這兩者雖然都跟癌症有關,然而目的卻大不相同,不要吃錯了。
睡眠品質不良的人罹患失智的機率是睡眠良好者的5~6倍,研究發現有睡眠障礙的人,體內造成阿茲海默症的原因「β-澱粉樣蛋白」堆積的情況是一般人的5倍以上!
憂鬱症是一種牽涉神經化學、神經內分泌、與神經免疫等系統的精神疾病,不僅具遺傳性質,也同時受社會、心理等因素影響。憂鬱症主要的兩大致病機轉為大腦情緒中樞單胺系統與HPA axis系統的自動調解機能。
天氣熱預防中暑只靠喝水嗎?番茄含有豐富的茄紅素,有良好的抗氧化效果。大量流汗可能讓體內的鈉、鉀等礦物質流失,同時加入醃梅就能補充到鹽分。日本元住吉診所提供之衛教資訊也指出,在我們大量出汗後,如果單單只是補充水分卻沒有補充足夠的鹽分,可能會提高肌肉痙攣、脫水的風險,因此防中暑還需補鹽!再來還會加入優格,優格含有優良蛋白質,三者混合一起喝不但美味,還具有防中暑效果。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結果,2016-2019年的糖尿病盛行率為9.82%,較2015-2018年的9.1%有所增加,接近每10人就有1位需要進行糖尿病管理。2019年前10大燒錢疾病,第二型糖尿病的治療費用高達308億元,僅次於慢性腎臟病的533億元;然而你知道嗎,造成慢性腎臟病的患者當中,也有近一半 的新洗腎患者是因糖尿病控制不佳導致腎臟病變。
壓力常常和不良的飲食習慣有關,而且是一種惡性循環,處於慢性壓力下的人,多半隨時都想吃東西,特別是甜食。但甜食吃多了會使血糖變得不穩定,連帶影響情緒。因此要解除壓力,除了要找到自己的紓壓管道,例如運動、培養興趣,也要懂得正確的飲食方式,並且補充可減少壓力荷爾蒙分泌的營養素,如維生素C和鎂。
咖啡對健康影響的面向,不只侷限在咖啡因的範疇。針對身體各部位,我們來探討咖啡對身體的優缺點:
不少人受失眠所困,除了不易入睡以外,淺眠、過早醒來等問題都相當常見,不良的睡眠品質除了可能提高罹病及死亡風險外,也可能因為通勤時的精神不濟,造成更直接的意外傷害,不可不慎。
看到豬皮、豬腳、魚皮、木耳就覺得充滿膠質,對保護關節是好選擇?多吃葡萄糖胺類保健食品,就可預防關節退化?
茶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能缺少的飲料,便利商店裡有滿滿整櫃的茶飲,珍珠奶茶店也是到處林立。但是很少人知道各種茶是怎麼製造出來的?到底哪一種茶比較好呢?紅茶與綠茶的功效又有何不同呢?
以為自己老是常忘東忘西、反應遲鈍又容易疲累,是因為年紀大了?其實應該是缺...
《康健》網路調查發現,由於欠缺專注力,近九成的民眾經常感到煩躁、效率變差、身心疲憊。楊定一博士在他的新書《靜坐的科學、醫學和心靈之旅》中寫到,「除了專注、平靜,靜坐還能讓副交感神經接管身體,緩和心跳、呼吸、內分泌反應,並改善消化、增強適應能力,降低血壓的功效也比吃降血壓藥更長久。」
今年因為新型冠狀病毒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方式,生活型態的改變、對病情未知變化的恐懼、過往出外探索美食、看電影以紓解壓力的方式已需要限制,各種原因都讓線上詢問醫師各式情緒的提問數也增加許多,2020年1-4月及2019整年度對情緒相關的提問文字雲來看,增加比例最大是焦慮,依次為緊張、恐慌及失眠;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除了身體上的傷害外,也帶來了精神衛生方面的負面影響,許多人每天活在極大的情緒壓力中,深怕自己或重視的親友受到感染。
觀察臨床症狀與時間,就能簡單分辨過敏與感冒,遠離常年鼻塞、流鼻水之苦。
依症狀找可能疾病、看病科別及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