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檢發現脂肪肝,要擔心變「肝癌」嗎?專家教你怎麼做才安心

健檢發現脂肪肝,要擔心變「肝癌」嗎?專家教你怎麼做才安心

作者:聯網編輯部

脂肪肝不是病?小心步步走向肝癌!

許多民眾在健康檢查時,常常會聽到醫師說:「你有輕度脂肪肝,要注意飲食喔!」但大多數人聽完就當作沒事,覺得脂肪肝又不會痛,應該沒什麼大不了吧?

事實上,脂肪肝已經是台灣最常見的慢性肝病之一,根據國健署調查,全台有超過五成成人可能有脂肪肝問題,其中又以上班族、中年男性與三高患者(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為高危族群。更值得警惕的是,脂肪肝不只是肝功能指數異常,長期放著不管,有可能進展為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演變為肝癌。

什麼是脂肪肝?誰容易中標?

脂肪肝指的是肝細胞內累積過多脂肪,當脂肪佔肝臟重量的 5% 以上,就可稱為脂肪肝。根據是否有酒精攝取過多,可分為兩種:

  •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不喝酒或喝得很少,但因為飲食、肥胖、代謝異常等原因造成肝臟堆積脂肪,是現代人最常見的類型。
  • 酒精性脂肪肝:長期大量飲酒引起的脂肪堆積。

根據統計,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在台灣盛行率已超過 40%,且有年輕化趨勢,風險族群包括:

  • 肥胖者,特別是腹部肥胖
  • 糖尿病或胰島素阻抗者
  • 高血脂或高血壓患者
  • 飲食油膩、缺乏運動者
  • 睡眠不足、壓力大者

脂肪肝與肝癌:一條你想像不到的路

過去我們總以為只有肝炎或肝硬化才會導致肝癌,但最新研究顯示,非酒精性脂肪肝也可能直接導致肝癌,尤其是當脂肪肝進一步發展成「脂肪性肝炎(NASH)」時,肝臟就會出現慢性發炎反應與纖維化,為肝癌埋下定時炸彈。

台灣消化系醫學會曾發出警訊:脂肪肝患者罹患肝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 5~10 倍,甚至有些人在沒有明顯肝硬化的情況下就發生肝癌。

此外,根據台大醫院一項研究指出,非酒精性脂肪肝相關的肝癌患者多為 50~65 歲間的中年男性,初診時腫瘤往往已大於 5 公分,顯示因為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錯失早期治療機會。

健檢發現脂肪肝,要立刻就醫嗎?

脂肪肝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很難靠感覺發現,健康檢查時的腹部超音波檢查是最常見的發現途徑。當你在健檢報告上看到「輕度脂肪肝」或「中度脂肪肝」等字眼,應該怎麼辦?

步驟一:看懂健檢報告的肝指數

常見的肝功能指數包括:

  • GOT(AST)、GPT(ALT):肝細胞受損時會升高
  • γ-GT(GGT):反映肝臟代謝與酒精傷害
  • AFP(甲型胎兒蛋白):肝癌血清標記

如果脂肪肝又合併 GOT/GPT 明顯升高,代表肝臟已經有受損,建議儘快就醫進一步檢查。

步驟二:進一步檢查是否有肝纖維化

醫師可能會建議安排:

  • 肝彈性超音波(FibroScan):非侵入性檢測肝硬度與脂肪程度
  • 肝臟磁振造影(MRI)
  • 血液指數如 FIB-4 指數、肝纖維化評估工具

透過這些檢查,能更精準了解肝臟目前的健康狀態。

步驟三:確定高危風險族群

以下情況,建議儘快轉診肝膽腸胃科進一步追蹤:

  • GOT、GPT 持續超過 50 IU/L
  • 有糖尿病、三高或代謝症候群
  • 本身有 B 型、C 型肝炎病史
  • 有肝癌家族病史

脂肪肝怎麼改善?3招生活實用建議

目前脂肪肝並無特效藥,改善生活型態仍是最關鍵的第一線處置方式。

  1. 控制體重、減少內臟脂肪
  • 體重每減 1 公斤,肝脂肪可減少 1~2%
  • 建議減重幅度為原體重的 7~10% 以上
  1. 飲食清淡、低糖低脂
  • 減少含糖飲料、精緻澱粉(如白飯、麵包)
  • 增加蔬菜、豆類、Omega-3 食物(如深海魚)
  • 採用地中海飲食、低升糖飲食效果佳
  1. 每週運動至少 150 分鐘
  • 快走、游泳、跳舞、騎腳踏車都可
  • 建議中等強度(微喘但可對話)

常見迷思破解

Q1:脂肪肝會自己好嗎?

答:有機會,但要靠生活調整。研究顯示,若能穩定減重、調整飲食與運動,輕度脂肪肝者在半年內就可能明顯改善,甚至逆轉。但如果繼續忽視,病情可能惡化。

Q2:脂肪肝沒症狀,還要每年追蹤嗎?

答:建議追蹤,尤其是中度以上脂肪肝或有其他共病者。肝臟是沉默器官,當症狀出現時通常已病入膏肓,定期「超音波」與「肝功能」檢查,仍是最基本的預防策略。

小結:脂肪肝不是「胖肝」,是需要重視的警訊!

健檢發現脂肪肝,並不表示你立刻會得肝癌,但這是一個潛在的健康危機警訊。別再輕忽這個「沉默殺手」,特別是如果你有三高、肥胖、熬夜或久坐等風險因子,更應積極面對。

早期改變生活習慣、定期追蹤檢查,是預防肝癌最實在的方法。肝臟好,人才有活力;從今天起,讓我們一起愛肝護肝,為自己的健康負責!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