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盤據十大死因之首,「定期健康檢查」是癌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最好的對策

癌症盤據十大死因之首,「定期健康檢查」是癌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最好的對策

作者 : 醫聯網編輯部

癌症多年來蟬聯台灣十大死因之首,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2023年癌症死亡人數超過5萬人,平均每天有將近140人死於癌症,已連續超過40年高居國人死亡原因第一位。由於癌症的發展常常是緩慢而無聲的,待病患發現時往往已至中晚期,錯失治療黃金期。因此,透過「定期健康檢查」以早期發現病灶,成為提升治療成效與存活率、減輕健保與社會照顧負擔的關鍵策略。

癌症的隱匿性與早期發現的急迫性

癌症在早期階段常無明顯症狀。例如,肝癌、胰臟癌、肺癌等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往往在病情進展至中後期才出現警訊。根據國健署2023年報告,超過六成的癌症個案在確診時已屬第二期以上,失去了早期介入治療的最佳機會。這種晚期診斷現象與國人缺乏定期健康檢查有密切關聯。

早期癌症若能及時發現,其治療方式更為簡單、效果顯著。例如,第一期肺癌患者接受手術切除的五年存活率可達70%以上,而第四期僅剩不到10%。定期檢查讓無症狀者能夠及早發現病變,避免延誤病情,是目前預防癌症死亡最實用且有效的方法之一。

癌症提升存活率與生活品質的關鍵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2022年的統計資料,早期發現的乳癌五年存活率高達99%,但若發現時已轉移至其他器官,則僅剩29%。大腸癌亦有類似趨勢,第一期存活率超過90%,晚期則下降至12%。這顯示:癌症是否早期發現,與病患的存活機會與生活品質息息相關。

此外,早期發現能減少病患接受侵入性療法的必要性,例如避免接受全身化療或大範圍放射線治療。如此一來,不僅提升病患身體機能恢復的機會,也有助於維持正常生活、工作與社交,減少長期臥病或失能的風險。

癌症預防降低健保與家庭經濟負擔

癌症的治療費用驚人,是健保財務的重要壓力來源之一。根據中央健康保險署統計,2022年台灣健保在癌症相關醫療支出已達1600億元新台幣,佔總醫療支出的比率超過四分之一。尤其晚期癌症患者所需用藥多為高價標靶藥物與免疫療法,住院次數與時間也顯著提高,對健保資源造成沉重負擔。

對家庭而言,癌症病患往往需要長期照護,尤其是中晚期病患,可能因化療副作用、身體虛弱而無法自理,需家屬陪伴照料,甚至辭職專心照顧,影響整個家庭的經濟與生活品質。提早發現與治療癌症,將可使病患恢復自理能力,減少家庭負擔與照護壓力。

個人化健康管理與檢查建議

定期健康檢查不應只是「形式化」的例行公事,而應根據個人年齡、性別、家族病史與生活型態,制定個人化的檢查計畫。例如:

– 40歲以上的成年人建議每年進行基本健康檢查,並針對家族高風險癌症進行專項檢查。
– 有吸菸習慣者應考慮定期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以篩檢肺癌。
– 女性應依年齡與風險評估接受乳房攝影與子宮頸抹片檢查。
– 有慢性肝炎病史者應定期接受肝臟超音波與甲型胎兒蛋白質檢查。

定期健康檢查是對抗癌症的第一道防線,若能及早發現病變、爭取治療契機,將顯著提升癌症病患的存活率與生活品質,並減輕健保與家庭的經濟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