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癌別輕忽!7大症狀暗示你的血液在求救,檢查、治療與預防一次看懂
長期疲倦、反覆感染、莫名骨痛,都可能是血癌在向你發出警訊。掌握正確知識,早一步發現,就多一分生存機會。
長期疲倦、反覆感染、莫名骨痛,都可能是血癌在向你發出警訊。掌握正確知識,早一步發現,就多一分生存機會。
最近新聞頻頻出現「屈公病」病例,別以為只是普通蚊子叮咬,它的關節痛可能讓你苦不堪言。一次看懂這種由蚊媒傳染的病毒病該如何防範。
肺癌一直被視為與吸菸密切相關的疾病,但近年來,科學家發現,不吸菸的人也可能罹患肺癌,而且在某些地區,非吸菸肺癌的比例有逐漸上升的趨勢。那麼,這些非吸菸肺癌的成因是什麼呢?最新的研究顯示,「空氣汙染」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每年的 7月28日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所訂定的「世界肝炎日(World Hepatitis Day)」,目的是喚起全球對病毒性肝炎的重視,提醒大家,肝炎雖常無症狀,卻可能悄悄奪命,及早發現才能防堵悲劇。
脂肪肝已經是台灣最常見的慢性肝病之一,根據國健署調查,全台有超過五成成人可能有脂肪肝問題,其中又以上班族、中年男性與三高患者(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為高危族群。更值得警惕的是,脂肪肝不只是肝功能指數異常,長期放著不管,有可能進展為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演變為肝癌。
2025年6月,台灣完成首例阿茲海默症新藥注射治療,使用藥物為 Leqembi(樂意保,Lecanemab),標誌台灣進入失智症「病因導向治療」時代。
這類注射藥物的核心概念是:針對大腦中β-澱粉樣蛋白(amyloid)病理沉積進行清除,從源頭延緩病程,而不只是單純緩解症狀。
根據衛福部於2025年6月16日公布的統計,癌症再度蟬聯台灣十大死因榜首,這已是連續第43年居冠。雖然總死亡人數略為下降,但癌症依然是國人健康的最大威脅。這份數據不僅提醒我們健康檢查與早期發現的重要性,也暴露出台灣社會在預防醫學與生活型態上的挑戰與轉機。
現代人生活忙碌、飲食西化、運動不足,加上壓力與作息混亂,「代謝症候群」的隱性健康危機,正悄悄侵襲越來越多人。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顯示,全台20至64歲成人中,每四人就有一人符合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這不僅是一組數值異常,更是慢性病的風險警報。
在過去,大腸直腸癌(以下簡稱大腸癌)被視為老年疾病,好發於60歲以上族群。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年輕人也罹患大腸癌,這股「年輕化趨勢」引起全球醫界高度關注。研究顯示,現代人飲食習慣的改變,尤其是加工肉品的攝取增加,可能是這股趨勢背後的重要原因之一。
隨著國人健康意識抬頭,越來越多人定期接受健康檢查,其中大腸鏡檢查已成為中高齡族群的重要檢查項目之一。不少人在健檢報告上看到「發現大腸瘜肉」而感到擔心,害怕這是大腸癌的前兆。那麼,大腸瘜肉到底是什麼?發現後需要馬上處理嗎?該怎麼做才安心?
美國前總統喬·拜登罹患侵略性攝護腺癌的消息震撼國際,醫師證實癌細胞已轉移至骨骼。這起事件不僅牽動美國政局,也讓全球關注這個男性高發癌症。事實上,攝護腺癌早已悄悄成為台灣男性常見癌症之一,許多名人也曾與這個疾病奮戰。
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研究,聽力損失的老人相較於聽力正常的老人有較高失智症的風險。在研究中顯示,聽力損失輕度、中度及重度的老人,分別比聽力正常的老人有2倍、3倍及5倍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每年5月8日是世界卵巢癌日(World Ovarian Cancer Day),這是由世界卵巢癌聯盟於2013年發起,旨在提升全球對卵巢癌的認識,鼓勵患者分享抗癌經歷,並促進早期診斷與治療 。
近期,一位年僅43歲的台灣縣議員因罹患肝癌過世的消息,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年輕且看似健康的公眾人物罹患肝癌,提醒我們對此疾病的警覺與認識。本文將深入探討肝癌的成因、症狀、診斷方法、高風險族群及預防措施,期望提高大眾對肝癌的了解與重視。
每逢春夏交替之際,許多人會經歷濕疹和蕁麻疹的困擾。這些皮膚問題不僅影響生活品質,也讓人感到煩惱。針對如何預防換季時的濕疹和蕁麻疹,中醫與西醫各有其觀點和建議。本文將從兩者的角度探討,並提供實用的預防措施,幫助您在季節變換時保持皮膚健康。
主動脈剝離(Aortic Dissection)是一種極度危險的心血管疾病,發病時主動脈內膜會發生撕裂,血液滲入動脈壁的不同層間,導致血管壁分層甚至破裂,進而危及生命。此病通常發生在主動脈升主動脈或降主動脈處,且死亡率極高,若未及時治療,48 小時內的死亡率可高達 50%。了解其成因、症狀以及如何預防,對於降低風險至關重要。
失智症(Dementia)是一組影響記憶、思考、行為和日常生活能力的綜合症狀,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的重要議題。本文將探討全球及台灣的失智症罹患人數、成因、診斷方法及預防策略,並引用最新醫學研究成果以深入了解其成因。
帶狀疱疹(Herpes Zoster, HZ)不僅是一種皮膚疾病,更可能引發嚴重的併發症,特別是帶狀疱疹後神經痛(PHN),這種長期疼痛會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表現。為幫助您更了解帶狀疱疹的風險與預防方式,我們特別整理了以下重點內容,並附上相關連結供您參考。
流鼻血的原因很多,雖然許多情況下流鼻血並不嚴重,但了解其背後的原因是重要的,因為它可能是某些健康問題的警示。
造成腰酸背痛的原因多種多樣,包括生活習慣、姿勢不當、長時間保持相同姿勢、肌肉疲勞、脊椎問題等。改良生活習慣、保持適當的運動、維持正確的姿勢以及定期的休息和伸展都是預防和緩解腰酸背痛的重要措施。
旅行者腹瀉是一種常見的旅行疾病,也稱為水土不服或者腹瀉。當人們前往新的地區或者國家時,由於環境、飲食、水源等因素的改變,他們的消化系統可能會對當地的環境不適應,從而導致腹瀉的發生。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選擇安全的飲食和飲水、適應當地環境、避免飲酒過量,是預防旅行者腹瀉的重要措施。
過敏原是能夠誘發人體過敏反應的物質,而過敏反應通常是免疫系統對這些物質的過度反應,可能引起打噴嚏、流鼻水、皮膚紅腫等不適。飲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免疫系統的調節,有助於減輕過敏症狀。
排便困難、次數減少或糞便硬結,持續一段時間的情況,這些是便祕的徵兆。正常的排便可以防止糞便在腸道滯留,減少有害物質的吸收。藉由飲食及生活習慣的調整,是改善便祕的有效途徑。
心肌梗塞猝死是因心臟的一部分肌肉缺血而受損或死亡,及早治療心臟問題等是減少心肌梗塞猝死風險的重要方式。定期的健康檢查和生活方式的調整,也是預防心肌梗塞猝死的重要指針。
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影響身體自主調節功能的狀態,可能導致心率異常、血壓波動、消化問題等。適當的飲食對於自律神經的平衡至關重要,有助於緩解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維持神經穩定。
作者:鍾政勳醫師 簡介:同仁堂中醫診所 中醫師、田安然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醫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博士班、中國…
作者:吳啟弘醫師 簡介:台北榮總新竹分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台北榮總皮膚科專科醫師、中華民國皮膚科專科醫師、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會員 、台灣皮膚科光…
認識上班族久坐對泌尿道健康的潛在影響,我們可以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打破久坐的惡性循環,降低泌尿道感染的風險。同時,及時諮詢醫師,對於泌尿道感染的症狀給予正確處理,是維護泌尿系統健康的重要一環......
在現代職場中,高度的工作量和隱形的壓力往往是常態,不知不覺中造成憂鬱、躁鬱等隱藏性的心理疾病。對職場青年而言,保護心理健康變得尤為重要。提供以下心理健康管理的有效方法,幫助您應對大量工作所帶來的壓力,遠離心理疾病的陰霾...
「遠距醫療」指的是使用互動及通訊科技,傳遞醫護、衛教資訊,或進行諮詢、治療、診斷等。透過科技的力量,突破空間限制,使各地民眾都能獲得更佳的醫療服務品質,是遠距醫療的美好願景之一。若能善用遠距醫療,它將會是你美好生活得力的助手。
「醫療第二意見」(Medical Second Opinion,簡稱MSO)已成為當代醫療服務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這樣的遠距、線上醫療諮詢服務對於提高醫療品質、減少誤診率、避免不必要的醫療程序,以及幫助患者和家庭成員獲得心理安慰都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醫聯網編輯部 【腹部疼痛看什麼科?】生活壓力大,加上粽子節來襲,最近有出現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甚至是腹脹腹痛的問題嗎?在症狀還沒有很嚴…
流感常見的症狀包括發燒、頭痛、咳嗽、流鼻水、喉嚨痛、嘔吐、肌肉痠痛、全身乏力、疲倦等,且可能引起如肺炎、腦炎、中耳炎、鼻竇炎、心肌炎、心包膜炎等併發症,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死亡。而其所需的痊癒時間也比一般感冒更長,通常為1~2週甚至更久。
因此,懷疑自己得到流感後,馬上就醫、及早投藥,不僅可以有效控制病毒擴散,也能避免引發其他更嚴重的併發症的可能。
肺炎重症化後,還有可能導致肺部纖維化,即使肺炎治癒後,肺部纖維化的問題仍可能繼續伴隨患者,造成咳嗽、呼吸困難等症狀,不可不慎。想要避免肺炎上身,除了盡可能避免出入人多場合、外出時做好防護工作以外,透過簡單改善運動、飲食等生活習慣來積極提高免疫力,也是對抗病毒的一大重要方法。趕緊來看看有哪些簡單的方法,在家就能輕鬆做到,幫助我們預防各種疾病!
作者:黃博靖 / 安健維康物理治療所院長,Wellcon 技術顧問 足底筋膜是指哪個部位? 我們每個人的腳底是由許多塊骨頭組合而成,且骨頭與骨頭之間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