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醫療,真是一項助人又助己的服務,台灣自從開始西醫服務,無論是日治時期或戰後,醫師習慣因應病人請託,自行前往病人家看診,這種往診方式溫暖醫師與病人之間的關係。健保署因應家庭照護的弱化,從1995年提供行動不便患者居家照護,直到2015年,開辦居家醫療照護試辦計畫,鼓勵醫師投入居家醫療服務,醫療團隊是由社區院所共組,提供民眾居家醫療服務。洪德仁醫師在《居家醫療行腳》一書記錄他多年的經驗,以居家醫療和安寧療護為主軸,分享他的甘苦談。
洪醫師居家照護經驗分享:照顧者需要被支持
在居家醫療服務中,常常看到老人照顧老人的現象,照顧者呈現出疲憊和無助,令人不捨。
有一天,居家護理所護理師急著找洪德仁醫師,探訪一位70 多歲白血病的阿公。令人擔心的是照顧病人的阿嬤,面臨精神崩潰的狀況。洪醫師詢問阿公的身體狀況、幫阿公做了理學檢查,阿公除了放置導尿管需要更換之外,全身沒有任何瘀血或疼痛,氣色還算不錯,還可自行下床走動,我認為算是穩定的狀況。護理師好意的說,阿嬤有問題要請教,便來到隔壁的房間。阿嬤滿臉憂愁的告訴我們,她快要受不了了,我們請她慢慢的講,原來是阿嬤照顧阿公,已經超過10 年, 進出醫院不計其數,當中的受驚害怕,不是外人能夠體會的到,家裡只有一個兒子,未婚且忙於自己的事業,無法幫忙照顧阿公。阿公從年輕時脾氣就不好,一開口就是大聲吼叫,阿嬤從結婚以來都是低聲下氣,這10 年來的生活已經弄得她又焦慮又沮喪。她曾經和兒子討論要不要把阿公送到護理之家,兒子不太認同,認為老爸還沒那麼嚴重,而且要花不少錢,所以只能向照顧團隊求救。
照顧不是一件簡單輕鬆的事,也不是光憑愛心和體力,就足以支撐著這一項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全天24 小時不眠不休的工作。阿嬤這10 年來就這樣默默承受這種喘不過氣的壓力。研究指出,照顧者承受的壓力可分為心理壓力、生理壓力和社會壓力3 種。照顧者是否呈現這些壓力警訊,值得我們的重視。像是失眠、背痛、頭暈、頭痛、脾氣變壞、減少和別人聯繫、對休閒活動沒有興趣、甚至於情緒不穩定,會有不明原因的哭泣等等,都是警示照顧者需要接受他人的支持和協助。
照護團隊能夠定期到宅提供病人的醫護服務,如果能夠同時觀察到照顧者和其他家人的身心狀況,從聆聽、陪伴開始,適時提出建議,應該是對於照顧者一項很重要的支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