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為什麼需要吃營養補充品?揭開氣候變遷到生活壓力導致營養失衡的真相

現代人為什麼需要吃營養補充品?揭開氣候變遷到生活壓力導致營養失衡的真相

作者:醫聯網編輯部

你可能吃得飽,但卻吃不對。隨著氣候變遷、環境惡化、飲食習慣改變與生活壓力升高,越來越多現代人出現「隱性營養不良」。這也是為什麼營養補充品(保健食品)逐漸成為日常保健的一環。本文將從國內外研究出發,說明為何營養補充品在現代社會變得越來越重要,以及補充時該注意的事項。

氣候變遷如何影響食物營養?為何會造成營養不足?

氣候變遷不只帶來極端氣候與糧食危機,也正悄悄改變我們食物中的「營養密度」。多項研究顯示,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上升,作物如小麥、大豆、稻米中的鋅、鐵、蛋白質含量顯著下降。這意味著,就算吃了一樣多的食物,實際攝取的營養素卻在減少。

此外,氣候異常也影響農作生長期與收穫品質,加上生態失衡(如授粉昆蟲減少)影響農業生產,使得整體糧食系統更不穩定,營養攝取自然也更難均衡。

環境汙染與土壤酸化讓食物變得不健康?

現代農業仰賴大量化學肥料與農藥,加速了土壤酸化與重金屬殘留的風險。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全球超過 30% 耕地已呈現退化現象,台灣亦有類似情況。土壤中的礦物質與微量元素逐漸流失,導致作物本身的營養價值也隨之降低。

不只如此,加工、冷藏與烹調等程序,也會讓原本富含營養的天然食材流失許多維生素與抗氧化物質,讓人們「吃進去的熱量很多,攝取到的營養卻很少」。

生活壓力大、作息不正常,飲食再健康也不夠?

根據國健署統計,台灣上班族平均蔬果攝取嚴重不足。長期久坐、熬夜、壓力過大,不只影響身體代謝,也會干擾營養吸收。例如,壓力會增加維生素B群與鎂的消耗,而長期室內工作又會導致維生素D 合成不足。

此外,現代人飲食普遍精緻化(如外食、加工食品),膳食纖維、Omega-3脂肪酸與微量營養素攝取量大幅下降。久而久之,即便體重正常、三餐規律,也可能潛藏營養不均的問題。

你可能正缺乏的營養素:鐵、鈣、維生素D、Omega-3…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全球約 30% 人口有不同程度的營養素缺乏。其中以鐵、鋅、維生素D、鈣與Omega-3最為常見,這些營養素與免疫力、骨骼健康、心血管、情緒穩定密切相關。

台灣衛福部營養調查也顯示,國人維生素D普遍偏低,尤其女性與老年族群較為明顯。素食者、孕婦、銀髮族、長期用藥者,更是營養缺乏的高風險族群,適當補充營養補充品,有助於維持健康。

誰特別需要補充營養品?素食者、孕婦、長者等高風險族群

雖然均衡飲食仍是健康的基礎,但有以下情況者,可考慮在專業建議下補充營養品:

  • 素食或偏食者:易缺乏B12、鐵、鋅、Omega-3。
  • 孕婦與哺乳期女性:需要額外攝取葉酸、鐵與鈣。
  • 銀髮族:吸收效率降低,維生素D、B12、鈣、鎂容易不足。
  • 工作忙碌、飲食不規律者:如外食族、輪班族。
  • 長期處於壓力狀態者:可能加速營養素消耗。

補充營養品前必看!避免5大錯誤觀念與副作用

營養補充品雖然方便,但若使用不當,可能適得其反。以下是補充前不可不知的重點:

  1. 選擇具信譽的產品:如GMP、ISO或SNQ等標章,避免來源不明或非法產品。
  2. 避免過量補充:尤其是脂溶性維生素(A、D、E、K)與礦物質,如鈣與鐵,過量反而有害。
  3. 不與藥物混用:部分補充品(如高劑量維生素K、鐵)可能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
  4. 補充不等於治療:保健食品非藥品,不能取代醫療用途。
  5. 諮詢專業建議:懷孕、慢性病患、兒童、長者等族群,建議由營養師或醫師指導使用。

吃補充品不是跟風,是補不足

氣候變遷、環境惡化與現代生活型態正逐步侵蝕我們從飲食中獲得營養的能力。營養補充品不該是健康的「捷徑」,但在有需求的情況下,它可以是有效的輔助工具。

關鍵不在「要不要吃補充品」,而是「你是否吃得夠、吃得對」。回到健康的本質:均衡飲食、規律作息、適度運動,再輔以適當補充,才是維持健康的長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