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照護者未必都是白髮人,有時也有白髮人照顧黑髮人的故事。蔣菓菓就從沒想過,自己有一天要日夜照顧她的大兒子,畢竟他才38歲,正當壯年。
然而人生無常,去年4月某日,大兒子只是半夜跑到樓下買個飲料,卻在摸黑中不小心摔倒昏迷;當小兒子發現哥哥昏倒,也沒多想,一肩把哥哥扛回家丟到床上。直到下午,家人發現他持續昏迷且發燒,才將他送醫急救。
到了醫院,醫師告知是顱內出血,左腦萎縮,並判定為植物人。望著眼前心愛的兒子腦子上插滿了縱橫交錯各種管子,菓菓只覺心如刀割。
8天後,兒子轉入普通病房。另外兩個孩子回歸工作崗位,照顧兒子的責任主要落在了她的身上,她只好辭去原本在餐廳的工作。
有整整4個月吧,她每天早上5點起床、半夜2點才睡,時時守在孩子的身邊。醫師說病人無意識,要多陪他說話,多按摩他的手腳刺激神經。此外如照顧大小便、拍痰、避免病人被口水嗆到等,一天不知多少回,都需要她隨伺在側,一刻不得閒。
好不容易孩子逐漸有意識了,但因大腦受傷,有躁動、妄語現象。這樣的病人醫院也感覺棘手,加上這兩年因疫情病床短缺,菓菓帶著他輾轉流浪了8家醫院,才在桃園長庚分院安定下來。
有些醫院為了讓病人安靜下來,採取綁縛及餵大量鎮靜劑的作法。「但這樣的方式,往往讓他更焦躁不安。」菓菓說,孩子不肯包尿布,所以她晚上要起床20幾次,為孩子清潔下半身;為了抗拒被綁,孩子曾踹爛床板,作媽媽的也不知被拳打腳踢多少次了……。
「那時不知道有喘息照護這樣的服務,不然我會輕鬆很多,非不得已要回家處理事情,也不用擔心兒子對醫護人員造成傷害。」菓菓嘆了口氣。
選擇愁雲慘霧、還是陽光燦爛?
回顧這一年,菓菓不怨天尤人,反而藉由宗教的力量給了自己心的支柱。在醫院,她眼見有的母親天天罵兒子,充滿負面能量;她心想,「我一定要多鼓勵他!」
就像現在孩子正經歷密集的復健過程,她把這過程叫作「上課」,把醫院叫作「學校」,不讓孩子自認為是個「病人」,也不逼他穿病人的衣服。每天作150個踏階動作,對孩子來說痛累難當,她就自己學了陪他作。
當某一日天降奇災,「或許就是上天為了教會你什麼樣的功課」,菓菓心想。也確實在這過程中,她從觀摩他人學會了不少照護技巧,心境上亦成長許多,「我發現照護者絕對要放下那種『我以為』的心態;你以為呼吸、喝水這些是多麼簡單的事,但對於病人來說,卻都有完全料想不到的困難。」
而兒子每天聽到媽媽念《弟子規》,也更加懂得感恩;甚至原本內向的他,比以往更樂意接觸人群。「我每天把他打理得乾乾淨淨、漂漂亮亮、元氣充滿地去『上課』,然後給他希望及目標」,支撐她一路走來的力量,則來自於「我相信他會好」的信念。
一場大病,讓菓菓與兒子成為彼此生命中的「小太陽」。
撰文者:吳永佳 (前Career就業情報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