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醫聯網編輯部
日前杏語心靈診所的心理師游敦皓在她的臉書上發表貼文,建議家長如何協助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
游敦皓首先認同父母對孩子的多問多聽,她認為這是可以讓父母更了解孩子並及時給予他們需要的協助和保護的方式。她提醒,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特質,教育需要適應每個孩子的步調。而老師的數量和時間是否足夠關心每一個孩子,則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狀況。
「每個孩子都有不一樣的特質,用他們跟得上的步調教育,當然可以學得更好!當師生比太高的時候,真的很難去顧及每個孩子不同的狀況,無法給膽怯一點的孩子多一些鼓勵、給溫吞的孩子多一點的時間、給沉默的孩子多一點的引導、給頑皮的孩子多一點的包容。極端一點的大概就像這次事件,給幼兒餵食安眠藥、或用肢體或言語的暴力管教。」
游敦皓還分享了她自己尋找幼兒園的經驗,提醒家長在選擇幼兒園時,要留心觀察師生互動和學生表情,以確定幼兒園是否能滿足孩子的需求。
游敦皓明確提出三個實用的建議,讓父母有具體的行動方向:
一、觀察與關心孩子的適應狀況
「孩子上學或送托之後,可以觀察初期的適應狀況怎麼樣?孩子是否需要多一些的引導與幫忙?孩子和老師相處的情形怎麼樣?孩子和同學互動的狀況怎麼樣?如果經過兩個月仍是每天進入校園都會嚎啕大哭,就需要了解遇到什麼困難了?是現實上在學校發生什麼狀況了嗎?或是孩子的心理上對離開父母適應新環境有困難呢?」
「越小的孩子越不知道怎麼用具體的語言表達他的困難,但是他的『行為呈現』和『情緒反應』都是我們可以了解孩子的線索(像這次事件中,便是家長觀察到孩子易怒、自傷的舉動,帶著孩子看醫生去發現問題)。」
二、培養親子間談心的習慣
游敦皓認為「談自己是一種需要被慢慢養成的能力」。他提到,「人總是這樣子的,你需要感覺到別人(關鍵通常是父母或親近的照顧者)的看重才能相信自己的感覺是重要的;得要有過一些願意被傾聽的經驗,表達自己的感受才會是自然而然的。」
「如果小孩平常鮮少有機會與家長談心,也很難期待他在被霸凌、被傷害、受挫折時主動告訴父母,找大人求助幫忙。更何況孩子的判斷能力有限,有親子聊聊的習慣,更可以讓家長有機會發現孩子需要幫忙的地方(例如:午餐吃太慢就被老師關在黑暗的櫥櫃裡面作為逞罰、叔叔會在沒有人的時候一直摸他的小雞雞等等)。」
三、讓孩子知道在不舒服的時候要敢於反抗
人與人應該如何互動的概念,是會在小孩成長過程中慢慢被塑造的。
游敦皓指出,平常對孩子要有適當的管教方式,像是不體罰小孩,同時也告訴孩子他是不可以被別人欺負的,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知道自己應該要被好好對待和尊重。
「積極的陪伴孩子面對成長中的難題,他就會知道當他有挫折的時候不會只是淪為被檢討跟指責而已,也比較能夠有勇氣去反抗(告狀也是一種反抗的方式,被老師打可以跟爸媽告狀,被爸媽揍也可以跟老師告狀),孩子需要知道自己分享自己的脆弱不會被漠視與批判,會被好好處理,才會敢於這麼做(其實大人也是這樣的)。」
游敦皓並呼籲政府及教育制度應該實際提升托育和幼教的品質,讓父母能安心工作和養育孩子,「即使在不可預料的事件中,父母還可以進行許多工作來支援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