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歲空姐猝死引發關注,猝死原因、徵兆有哪些?

34歲空姐猝死引發關注,猝死原因、徵兆有哪些?

作者:醫聯網編輯部

年僅34歲的空服員下班返家後突感不適、倒地猝死的消息震撼社會。許多人難以置信:「年輕又看起來健康,怎麼會突然走了?」
其實,猝死不只發生在老年人,近年來有年輕化、職場化趨勢。猝死的原因是什麼?有哪些警訊可以提早察覺?我們又該如何預防?

💔 什麼是猝死?為什麼會突然倒下?

「猝死」(Sudden Death)指的是一個人在發病後24小時內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其中又以心臟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最為常見。

多數猝死是因心臟突然停止跳動,導致全身血流中斷、腦部缺氧,短短幾分鐘內便可能喪命。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台灣每年約有上千起心因性猝死案例,平均每天就有十多名民眾無預警倒下。

 

⚠️ 猝死常見的五大原因

1️ 心臟疾病:最主要的元凶

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肌梗塞):血管阻塞導致心肌缺氧,是成人猝死最常見原因。

心律不整(如心室顫動):電流傳導異常讓心臟無法正常收縮。

心肌肥厚、心肌病變:常見於年輕運動族群或遺傳體質。

2️ 腦血管疾病

如腦出血、腦動脈瘤破裂等,短時間內造成顱內壓升高、意識喪失甚至死亡。

3️ 呼吸系統異常

氣道阻塞、急性氣喘發作、睡眠呼吸中止症等,都可能在睡眠中導致窒息性猝死。

4️ 代謝與電解質異常

長時間熬夜、過度節食、酗酒、脫水或服用減肥藥,都可能造成電解質不平衡,引發致命性心律不整。

5️ 過勞與壓力

所謂「過死」多屬於心因性猝死。長期高壓、睡眠不足、輪班工作都會讓交感神經長期興奮,使心臟負擔過重。

👉 特別是空服員、醫護人員、外送員、工程師等族群,都是猝死高風險行業。

🚨 猝死前常見的身體警訊

雖然猝死看似「毫無徵兆」,但醫師提醒,其實身體早已在「求救」:

📍 若這些症狀持續或反覆出現,務必就醫做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或運動心電圖檢查。

🧠 預防猝死的五大生活守則

1. 定期健康檢查

心臟疾病常「無症狀」進展,別等胸痛才檢查。
建議每年做一次完整健檢,有家族史者應加做心電圖與心臟超音波

2. 維持規律作息與充足睡眠

長期熬夜或輪班會讓自律神經失衡、血壓升高。
建議固定睡眠時間,每天睡滿6~8小時。

3. 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

三高是心血管疾病的隱形殺手。
飲食控制、規律運動、藥物治療方面著手最有效。

4. 戒菸限酒、均衡飲食

多吃蔬果、全穀類與魚類,少吃油炸、加工品與含糖飲料。
菸草中的尼古丁會讓血管收縮、增加心臟負擔。

5. 規律運動但避免「暴

缺乏運動的人若突然劇烈活動,容易誘發心律不整。
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慢跑、騎車最理想。

👨⚕️ 哪些人屬於猝死高風險族群?

心臟病或猝死家族史
🔹 長期輪班、壓力大者(如空服員、醫護、警消)
🔹 中壯年男性(40歲以上)
🔹 有三高、肥胖、代謝症候群者
🔹 長期服用興奮劑或減肥藥者

建議此類族群每年定期做心臟檢查,避免猝死風險逐年累積。

🆘 緊急狀況下的自救與急救步驟

若發現有人突然倒下、無意識、無呼吸:

1️ 立即撥打 119 求救
2️ 立刻進行 CPR(心肺復甦術)
3️ 若現場有 AED(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依語音指示使用

📍 研究顯示:若能在「黃金4分鐘內啟動急救」,生還率可提高至50%以上!

 

💡 懶人包:猝死預防重點一次看

🩺 結語:別讓忽視變成永遠的遺憾

猝死看似突然,其實多是長期健康警訊被忽略的結果。
現代人工作緊湊、壓力大,更該學會聆聽身體訊號。
定期健檢、良好作息與壓力調適,才是遠離猝死最有效的方法。

生命無法重來,請給自己一個喘息的機會,也給家人一份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