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醫聯網編輯部
台灣已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成為最受關注的公共衛生議題之一。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告,全台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為7.99%,推估患者人數已突破35萬人,且隨著人口快速老化,數字還會持續上升。失智症不僅影響患者生活,更對家庭照顧者與社會資源帶來沉重負擔,因此認識失智症對每一個人及家庭都至關重要。
台灣失智症的好發情形
年齡是最大風險因子
失智症最主要的危險因子就是年齡。65歲以上盛行率接近8%,隨年紀增加,風險呈倍數上升。85歲以上長者,每5人就可能有1人罹患失智症。
主要類型
- 阿茲海默型失智症:最常見,佔多數患者。
- 血管性失智症:常與中風、心血管疾病有關。
- 其他類型:如路易氏體失智、額顳葉型失智等。
高風險族群
除了年齡外,以下族群發病率也較高:
- 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病史
- 長期抽菸或大量飲酒者
- 曾有頭部外傷或嚴重憂鬱症
- 缺乏社會互動、長期孤立者
台灣有哪些失智症照顧資源?
失智共同照護中心
由縣市政府結合醫療院所設立,提供確診、追蹤、藥物管理與長照轉介,是患者和家庭最重要的第一站。
失智社區服務據點
俗稱「失智據點」,針對輕度失智患者設計活動,例如認知訓練、共餐、社交互動,也提供家屬支持團體,減輕照顧壓力。
醫療院所與專科門診
各大醫院設有「記憶門診」或神經科、老年精神科,能進行檢查、診斷與治療,並協助取得健保藥物給付。
長照服務資源
符合條件的患者可透過1966長照專線申請居家照顧、日間照顧、喘息服務或機構安置,依失能程度安排不同服務。
失智症能預防嗎?關鍵在生活習慣
雖然失智症目前無法完全治癒,但研究顯示良好生活習慣能延緩發病,降低風險。
1. 規律運動
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搭配肌力訓練,有助維持腦部血流與認知功能。
2. 多動腦
持續學習新技能、閱讀、玩桌遊或益智遊戲,能刺激神經連結,延緩退化。
3. 均衡飲食
多吃蔬果、全穀、深海魚及橄欖油,類似「地中海飲食」模式,有助大腦健康。
4. 控制慢性病
妥善控制血壓、血糖與血脂,避免中風與血管性失智。
5. 保持社交互動
多參與社區活動、志工或興趣團體,降低孤立感,提升心理健康。
健保給付:哪些藥物能申請補助?
台灣健保對失智症藥物有一定給付規範:
- 傳統藥物:包括 donepezil、rivastigmine、galantamine 與 memantine,患者需經過專科醫師診斷,並依 MMSE 或 CDR 分數符合條件,健保才會給付。
- 新型藥物(單株抗體類):近年國際間已通過幾款新藥,台灣亦陸續核准,但健保尚未全面納入,目前多以自費為主,費用較高。
商業保險如何保障失智症?
除了健保,許多保險公司也推出長照險或失智險,保障範圍依商品不同,常見條件包括:
- 理賠門檻:需由專科醫師診斷並達到中度以上(CDR≧2)才理賠,有些商品針對輕度失智也有早期給付。
- 給付方式:分為一次性給付或按月給付,幫助家庭分擔照護支出。
- 核保限制:若家族有早發性失智病史,或被保人已有輕微認知退化,可能影響投保成功率。
各家保險公司保障條件不一,在投保前必須仔細閱讀條款,了解等待期、除外責任與理賠流程等。
家屬與照顧者的必修課
- 早期發現:記憶力、語言、日常功能出現退化時,應立即就醫檢查。
- 善用資源:透過共照中心、失智據點、長照1966專線,獲得醫療與社會支持。
- 保存文件:完整保留醫師診斷、量表評估結果,日後申請保險理賠較有依據。
- 自我照顧:家屬也需要喘息與支持,避免照顧壓力導致自身憂鬱或健康惡化。
失智症不只是醫療問題,而是全民課題
失智症帶來的挑戰不僅是醫療需求,更是家庭與社會的長期照顧責任。隨著患者人數持續上升,政府透過長照與醫療體系建構支持網絡,民眾也應及早認識、預防與規劃保險保障。對於每一個家庭而言,失智症不是「別人的事」,而是我們都需要提前準備的健康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