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為什麼離不開保健食品?全球研究告訴你營養補充品對健康的重要性

現代人為什麼離不開保健食品?全球研究告訴你營養補充品對健康的重要性

作者:醫聯網編輯部

在快速步調的現代生活中,許多人因為飲食不均衡、外食比例高、工作壓力大,而選擇透過保健食品(營養補充品)來彌補營養缺口。全球的醫學研究與大型流行病學調查,揭示這些補充品在疾病預防輔助治療上的角色。本文將整理最新國際研究成果,並從台灣人的飲食習慣出發,帶你理解保健食品的重要性與注意事項。

一、保健食品在現代社會的角色

世界衛生組織(WHO)強調,均衡飲食應是營養的首要來源,但現代人長期處於高熱量、低營養的飲食型態,導致維生素D、鈣質、鐵質、Omega-3 等缺乏狀況普遍存在。這些缺乏症與骨質疏鬆、心血管疾病、免疫力下降都有密切關聯。

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調查,高達 57% 的美國成年人 每日或每週固定攝取一種以上的營養補充品。歐洲、日本與台灣的使用率同樣持續上升,顯示保健食品已成為現代人維持健康的重要工具。

二、全球研究:保健食品與疾病預防

1. 維生素與礦物質

  • 維生素D與鈣質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研究指出,長期補充維生素D與鈣質的高齡族群,骨折風險可降低約 15–20%。對台灣女性而言,這對於預防骨質疏鬆尤其重要。
  • 鐵劑補充
    世界銀行資料顯示,全球仍有超過 15 億人患有缺鐵性貧血。補充鐵劑可改善疲勞、提升專注力,對孕婦尤為重要,可降低早產與嬰兒體重不足的風險。
  • 維生素B群
    多項臨床研究顯示,B群有助於改善能量代謝、減緩壓力與焦慮,對於長期工作勞累、飲食單調的族群具明顯幫助。

2. Omega-3 脂肪酸

來自魚油或藻油的 Omega-3,被證實能降低三酸甘油酯,並減少 心血管疾病風險約 15–30%。一項發表於《柳葉刀》的大型追蹤研究指出,每日攝取 1 公克以上的 Omega-3,對心臟病患者有顯著保護作用。

3. 益生菌與腸道健康

腸道菌相與免疫力、過敏與代謝疾病密切相關。芬蘭與日本的臨床試驗證實,益生菌補充品可降低兒童過敏發生率,並縮短腸胃炎症狀的持續時間。對台灣外食族而言,益生菌有助於改善消化不良與便秘。

4. 抗氧化物質(維生素C、E、多酚)

哈佛公衛學院指出,維生素C、E 及植物多酚能夠對抗自由基,減緩細胞老化。長期補充維生素C者,感冒持續時間平均縮短 8–14%。對慢性病患而言,抗氧化營養素也能降低發炎反應。

三、保健食品在疾病治療的輔助角色

雖然保健食品不能取代藥物,但在臨床實務中,它們常被視為輔助治療的重要工具:

  1. 糖尿病患者:鎂、鉻、α-硫辛酸等補充,對血糖控制有潛在幫助。
  2. 癌症患者:部分研究顯示維生素D不足與癌症復發率較高,適度補充可能有助於降低風險。
  3. 憂鬱與焦慮症:Omega-3 與維生素B群對情緒調節有正向效果,部分精神科醫師已納入輔助建議。
  4. 高齡長者:蛋白質補充粉與維生素D,可減少肌少症與跌倒風險,提高生活品質。

四、台灣人的使用現況與特色

根據 2024 年市場調查顯示,台灣最常見的十大保健食品包括:維生素C、B群、鈣片、魚油、益生菌、葉黃素、葡萄糖胺、膠原蛋白、輔酶Q10 與蛋白質粉
這些選擇與國際趨勢相似,反映出台灣人特別關注 免疫力、視力、關節健康與抗老化等議題。

同時,健保給付雖涵蓋多數治療,但民眾仍願意自費購買補充品,顯示「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日漸普及。

五、注意事項與專家建議

雖然保健食品具有科學根據,但過量或不當使用反而可能造成風險:

  • **脂溶性維生素(A、D、E、K)**過量可能造成肝臟負擔或出血風險。
  • 鐵劑過度補充會增加腸胃不適甚至氧化壓力。
  • 草本產品(如人參、銀杏)可能與藥物交互作用。

專家建議:

  • 以均衡飲食為基礎,保健食品應作為補充而非替代。
  • 依個人狀況選擇,如素食者特別注意維生素B12與鐵質。
  • 諮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尤其是孕婦、慢性病患者或長期服藥者。
  • 注意來源與品質,選擇有檢驗合格標章的產品。

六、結論:保健食品是健康的助力,但不是萬靈丹

全球研究一致顯示,保健食品在特定族群與疾病條件下,能發揮明顯的預防與輔助治療效果。然而,健康的基礎仍然是均衡飲食、規律運動與良好生活習慣保健食品是現代人追求健康的重要工具,但需要科學態度、專業建議與正確使用,才能真正發揮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