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檢「救命」真實案例曝光 上班族提早 發現癌症成功康復

健檢「救命」真實案例曝光 上班族提早 發現癌症成功康復

作者:醫聯網編輯部

專家呼籲:企業團體健檢不只是例行公務,而是員工健康的第一道防線

例行公司員工健康檢查,竟成為上班族的救命關鍵!近年來多起真實案例顯示,透過企業團體健檢,許多職場工作者在無明顯症狀下提早發現癌症或癌前病變,及早治療、成功康復。專家提醒,企業應將健檢視為「健康投資」的一部分,而非僅止於符合法規的形式作業。

案例:年輕女業務健檢揪出大腸癌前病變

台北某科技公司 28 歲的女業務,平時身體健康、自認飲食規律,卻在公司安排的年度健檢中被糞便潛血檢查(FIT)驗出異常。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後,發現多顆腺瘤肉。醫師指出,這種肉屬於「癌前病變」,若未即時切除,數年內有演變成大腸癌的風險。

「我完全沒症狀,也不會想到這麼年輕會有問題。」她回想時仍心有餘悸。幸運的是,手術切除後病灶乾淨,目前只需定期追蹤。醫師提醒,現代人飲食高油脂、久坐、壓力大,大腸肉年輕化已是趨勢。定期健檢讓她提早阻斷癌症發展鏈,等於多賺回十年以上的健康時光。

案例二:製造業主管 胃鏡健檢揪出早期胃癌

南部一家汽車零件製造廠的 45 歲王姓主管,因公司年度健檢而接受胃鏡檢查。原本只是為了解決長期胃酸逆流與胃脹氣問題,沒想到醫師在胃竇部位發現一顆不到 1 公分的小潰瘍,病理切片後證實為早期胃癌(第一期)

「那時我完全沒有想過會是癌症,只以為是胃炎。」王先生說。
在醫師建議下,他立刻接受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ESD),手術過程僅2小時,未留下明顯傷口。術後病理顯示癌細胞尚未擴散,完全切除,無須化療。
他術後三天即可出院,回公司後成為同仁間宣導健檢的重要推手:「公司安排健檢,不只是為了交差,其實真的能救你一命。」

主治醫師表示,胃癌在早期幾乎沒有症狀,許多患者等到出現上腹痛、食慾不振、體重下降才就醫,往往已是中晚期。定期健檢搭配胃鏡檢查,可讓可疑病灶提早現形,提高治癒率至九成以上。

專家觀點:從「健檢」到「健康管理」,企業是關鍵角色

職場醫學專家指出,企業若能提供包含癌症篩檢的健檢項目,不僅保障員工健康,也能減少病假與人力流失。

「健檢不只是找病,更是建立健康數據、預防風險的過程。」
—— 台大公衛學院職場健康管理研究員 張博仁醫師

他建議企業在人資制度中建立「健檢追蹤機制」,對異常報告者提供就醫轉與追蹤服務。對於 40 歲以上或高風險職務(如長期接觸粉塵、化學物質、夜班作業)的員工,更應增加胃鏡、胸部影像或腸道篩檢等加值項目。

健檢雖非萬能 但能讓「沉默的殺手-癌症」無所遁形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約有五成以上的癌症在第三期後才確診,錯失治療良機。然而,透過企業健檢被早期發現的癌症,其五年存活率往往可超過九成。

專家提醒,上班族應主動了解自己的健檢項目是否涵蓋高風險疾病篩檢;企業也應落實員工健康檢查計畫,提升員工的健康守護力。

健檢不是例行公事,而是一種「企業健康文化」的展現。從年輕上班族到製造業基層主管,這些真實案例都證明:一張健檢報告,可能就是挽救生命的契機。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新聞中心、《商業周刊》、《聯合報健康網》、《中時新聞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