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醫聯網編輯部
HPV是什麼?
HPV,全名 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是一種極為常見的病毒,透過皮膚或黏膜接觸就可能傳染。全球已發現超過 200 種型別,其中大致可分為兩類:
- 低風險型(如HPV 6、11):常造成生殖器疣(俗稱菜花),雖然影響生活品質,但較不會演變成癌症。
- 高風險型(如HPV 16、18、31、45等):長期感染可能引發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肛門癌,以及口咽癌。
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資料,超過 70% 的子宮頸癌案例與 HPV 16 與 18 有關。這顯示 HPV 感染並不只是單純的性病,更是與癌症息息相關的重要健康議題。
HPV如何感染?常見傳播途徑
HPV並不是罕見的病毒,幾乎所有有性行為的人,一生中都有可能感染。主要感染途徑包括:
- 性行為傳染
無論是陰道交、肛交或口交,都可能接觸到帶有病毒的皮膚或黏膜。即使使用保險套,也無法百分之百防護,因為病毒可能存在於保險套覆蓋不到的部位。 - 皮膚或黏膜直接接觸
不一定要有完整性行為,單純的生殖器密切接觸就可能傳播。 - 母嬰傳染(少見)
媽媽若有生殖器疣,在自然產過程中可能將病毒傳染給新生兒。
換句話說,HPV的傳染相當容易,因此「我不亂來就不會得」是錯誤迷思。
HPV有哪些症狀?
大部分HPV感染者 沒有明顯症狀,而且免疫力良好的人,可能在數月到數年內自行清除病毒。但有些人會出現以下狀況:
- 生殖器疣(菜花):常見於外陰、陰莖、肛門周圍,呈現顆粒或花椰菜狀。
- 子宮頸細胞病變:在抹片檢查中可能發現異常,若持續惡化可能進一步演變為子宮頸癌。
- 口咽或肛門病灶:可能表現為不明腫塊或潰瘍,通常需要醫師進一步檢查。
由於症狀不一定明顯,因此定期篩檢特別重要。
HPV的檢測與治療方式
- 檢測
- 子宮頸抹片檢查(Pap smear):可以早期發現細胞變化。
- HPV DNA檢測:能偵測是否感染高危險型病毒。
- 肛門或咽喉檢查:針對高風險族群,例如男性同性戀者。
- 治療
- 生殖器疣:可透過冷凍治療、電燒、雷射或局部藥物去除,但容易復發。
- 癌前病變:如子宮頸錐切術,可移除異常組織。
- 癌症:需依病情進行手術、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或免疫治療。
👉 目前尚無直接「殺死HPV病毒的藥物」,治療多以 去除病灶 與 追蹤監測 為主。
誰需要接種HPV疫苗?
HPV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台灣已核准上市的疫苗包含:
- 2價疫苗:保護HPV 16、18(高危險型)。
- 4價疫苗:保護HPV 6、11(低危險型,造成菜花)以及16、18。
- 9價疫苗:涵蓋更多型別,包括 16、18、31、33、45、52、58,保護力最廣。
建議接種族群
- 青少年:建議 9~15歲即可施打,最好在開始性行為前完成接種,效果最佳。
- 成年女性:即使已有性經驗,仍可降低未感染型別的風險。
- 男性:可降低感染生殖器疣、肛門癌、口咽癌等風險,同時減少傳染給伴侶的機會。
目前台灣國中女生可享公費接種,其他族群則需自費,但仍相當值得投資健康。
預防HPV還能怎麼做?
- 安全性行為
使用保險套可降低風險,但仍不是百分之百。避免多重性伴侶是重要的防護方式。 - 定期篩檢
- 30歲以上女性建議每三年至少做一次子宮頸抹片。
- 高風險族群(如HIV感染者、多伴侶者)則應更密集追蹤。
- 維持免疫力
健康的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可幫助身體自然清除HPV病毒。
常見迷思破解
迷思一:我很健康,不可能感染HPV。
➡ 錯。HPV是最常見的性傳染病之一,絕大多數人一生中都有可能感染。
迷思二:有打疫苗就不用篩檢。
➡ 錯。雖然疫苗大幅降低高危險型感染風險,但仍需定期抹片檢查,才能確保萬無一失。
迷思三:HPV感染就等於癌症。
➡ 錯。大部分感染會被免疫系統清除,只有「長期持續感染高危險型」才可能癌變。
結語:守護自己與家人,從預防開始
HPV感染非常普遍,但「普遍」不代表要忽視。它可能悄悄潛伏多年,最後導致子宮頸癌或其他癌症。
最有效的防護方式是 HPV疫苗+定期篩檢+健康生活習慣。
不論男性或女性,年輕或年長,了解HPV、正確預防與早期檢測,都是守護自己與伴侶健康的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