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醫聯網編輯部
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的 113 年癌症登記統計,乳癌已連續 20 年穩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同時為女性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二名。去年共有 3,050 名女性因乳癌病逝,相較十年前增加超過四成。這樣的數據提醒我們:乳癌已不再是少數人的疾病,而是每一位女性都需要警覺、定期檢查的健康警訊。
乳癌防治基金會調查也指出,近七成女性在確診乳癌時感到「震驚與恐懼」,六成病友即使完成治療後仍擔心復發。這不僅是身體的疾病,更是心理與情緒的挑戰。
醫師提醒:「乳癌越早發現,手術範圍越小、治療負擔越輕、預後越好。」也就是說,定期乳房篩檢與自我檢查,是守護女性健康最有效、也最簡單的方法。
一、乳癌為什麼會發生?主要危險因子有哪些?
乳癌是因為乳房細胞出現異常增生,形成惡性腫瘤。它可能受到 遺傳、荷爾蒙變化、生活習慣 等多重因素影響。根據臨床統計,以下族群的罹癌風險較高:
- 有家族病史者:母親、姊妹或女兒曾罹患乳癌,風險約為一般人的 2 至 3 倍。
- 月經初潮早、停經晚:體內雌激素暴露時間長,增加乳癌風險。
- 未生育或高齡生育者:生理上的乳腺成熟時間延後,也被認為與乳癌有關。
- 肥胖、少運動者:脂肪組織會增加雌激素濃度,特別是停經後女性。
- 飲食習慣不佳:高脂飲食、過量酒精、攝取過多加工肉品或糖分,都可能影響乳房健康。
- 長期壓力與睡眠不足:研究顯示慢性壓力會干擾荷爾蒙平衡,也可能間接提升癌症風險。
雖然我們無法改變遺傳或年齡,但透過改善生活型態與定期檢查,仍能有效降低乳癌的發生與死亡率。
二、乳癌的常見症狀:不是只有「摸到硬塊」才要警覺!
多數人以為乳癌初期一定會摸到腫塊,其實不然。部分乳癌在早期並沒有明顯症狀,甚至只有透過影像檢查才能發現。因此,除了自我檢查,還要注意以下幾種變化:
- 乳房或腋下出現無痛性硬塊
- 乳頭異常分泌物(特別是血性分泌)
- 乳房皮膚出現凹陷、皺縮或橘皮樣改變
- 乳頭凹陷或形狀改變
- 一側乳房突然變大、變形或有腫脹感
- 腋下或鎖骨附近有明顯腫塊
若發現以上情況,建議盡快就醫,接受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檢查,早一步釐清問題。
三、乳癌如何早期發現?這些檢查不可忽略
乳癌的防治關鍵在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45至69歲女性每兩年應做一次乳房攝影檢查,若有乳癌家族史,可自40歲起提前篩檢。
主要檢查方式包括:
- 乳房X光攝影(Mammography)
可偵測出早期微小鈣化點或腫塊,是最具證據支持的乳癌篩檢工具。 - 乳房超音波
對於乳腺較緻密的亞洲女性,超音波可輔助判斷腫塊性質,特別適合年輕女性。 - 乳房自我檢查
每月月經結束後3至5天進行最合適。可站在鏡前觀察乳房外觀,並用指腹由外向內輕壓觸摸,檢查有無硬塊、凹陷或分泌物。
醫師指出:「許多早期乳癌患者,其實都是在例行檢查中被發現。」因此即使沒有症狀,也不要忽略定期篩檢的重要性。
四、乳癌治療方式多元化,早期預後佳
乳癌治療會根據腫瘤大小、分期及病理型態決定。常見治療包括:
- 手術治療:
包括「乳房腫瘤切除(保留乳房)」與「乳房全切除」,早期發現者多可採保留手術,傷口小、恢復快。 - 放射線治療:
用於局部控制殘餘癌細胞,常在保乳手術後進行。 - 化學治療:
適用於腫瘤較大或有轉移風險的患者。 - 荷爾蒙治療與標靶治療:
若腫瘤具有特定受體(如ER、HER2),可使用相關藥物,提升治療效果。
近年治療方式越趨精準,副作用也減輕許多。搭配良好的營養與運動習慣,許多患者能長期穩定控制病情,甚至完全康復。
五、面對乳癌,身心支持同樣重要
乳癌不僅是身體的病,也深深影響患者心理。根據乳癌防治基金會的調查,六成乳癌患者治療後仍擔心復發,有些人甚至出現焦慮、失眠、憂鬱等情緒。
因此,醫療團隊除了提供治療建議,也會轉介病友加入支持團體,或尋求心理諮商。家人與朋友的陪伴,更是幫助病友走出陰霾的重要力量。「乳癌並非絕症,早期乳癌五年存活率超過九成以上。」積極治療、保持正向心態,才是抗癌路上最重要的力量。
六、乳癌預防五大原則
- 維持理想體重,避免肥胖
- 均衡飲食:多蔬果、少油炸、少酒精
- 規律運動,每週至少150分鐘中度運動
- 避免長期熬夜與壓力過大
- 定期乳房檢查,掌握健康主動權
乳癌雖然發生率高,但它也是治癒率相當高的癌症之一。關鍵就在「早期發現」。只要定期檢查、關心身體變化、保持健康生活習慣,就能大幅降低乳癌威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