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流接連來襲,全台疑因低溫猝死的人數已破百,且不乏三、四十歲的青壯年,在負北極震盪引起北極渦旋南下,還無法預估寒流的盡頭時,究竟有哪些族群要特別注意?
每降1°C,猝死機率提高5.4%
依據各地消防單位統計,這個月來疑似因低溫猝死(因內科疾病到院前呼吸心跳中止)的個案,雖然多數是高齡者,但已出現好幾個50歲以下案例,最年輕者僅35歲。
在多數人印象中,似乎只有高齡、擁有心血管或慢性疾病者,容易因低溫猝死。但《美國流行病學雜誌》曾有研究指出,環境溫度每下降1°C,猝死的機率就提高5.4%。
這是因冷空氣會刺激交感神經興奮,讓末稍血管收縮,導致血管阻力變大,造成血壓上升、心跳加快、冠狀動脈痙攣等狀況,長期處於低溫下也容易讓血液濃稠,進一步造成血栓,引發中風,甚至猝死。尤其,清晨5點到6點,及9點到10點間,體內會分泌一種壓力激素,幫助人從被窩裡起床,也同時會導致血壓升高。此時如果室內溫度太低,或剛從溫暖的被窩出來,就容易讓血管急速收縮,造成危險。因此,即便是一般自認健康的人,室內最好維持在18°C以上,當家中有年長者或肺疾病患者時,室溫最好維持在20°C以上。
暖暖包大缺貨,出門保命這樣做
至於外出時,在全台暖暖包大缺貨的情況下,則要注意幾個重點保暖部位,包含脖子、四肢、膝蓋、肚臍與腰部,尤其是脖子。因在所有腦中風患者中,缺血性中風患者就佔8成,其中2到3成發生在頸動脈,所以在低溫中,脖子的保暖是非常重要的。
而對有運動習慣的人來說,如果一定要出門運動,除了注意保暖外,最好避開「清晨」和「晚餐後」這兩個時段。
在國健署的調查中,起床前到起床後的4小時內,和晚餐後的8到9幾點間,是內科疾病兩大高峰,特別是有三高、腎臟病、肥胖者,曾中風、心絞痛的人,或有抽煙習慣的人,最好不要在這些時間運動,晚間至少要隔1小時等食物消化後,再出門運動。
揪出心血管的NG飲食
但最重要的,仍是平常就養成健康監測的習慣,並透過均衡的飲食與作息,維持心血管健康。
最NG的飲食,正是一般人天冷愛吃的將母鴨、羊肉盧等食補。但因這些料理使用的是紅肉,含有大量飽和脂肪酸,料理方式又較油膩,容易在血管內產生斑塊,一旦遇到低溫,就可能引發中風或心肌梗塞。
對心血管有益的飲食,除了以白肉代替紅肉、多吃蔬果,選擇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用油,並避免攝取高油炸食物、過多的糖及添加物,才能保持心血管健康。
撰文者:醫聯網 特約編輯 郭珮甄
審閱者:曾崧華醫師
🔻醫聯網多元服務,等您來體驗🔻
◾️ 了解健康檢查: https://med-net.com/PrecisionMedicine
◾️ 線上醫師諮詢: https://expert.med-net.com/index
◾️ 短期照護服務: https://pse.is/47nzj5
◾️ AI智能醫師: https://med-net.com/AIDoctor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