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鐵好疲倦?教你正確補鐵劑,養出好氣色與好體力

缺鐵好疲倦?教你正確補鐵劑,養出好氣色與好體力

作者:醫聯網編輯部

鐵質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主要負責血液造血、氧氣運輸以及能量代謝。當身體缺鐵時,容易出現臉色蒼白、容易疲倦、頭暈等症狀。對於經常忙碌的現代人來說,了解鐵劑的來源、必要性,以及如何正確補充,能幫助我們維持健康與活力。

鐵劑來源有哪些?食物與營養補充品一次了解

鐵質主要分為兩種來源:

食物中的鐵質

  • 動物性鐵(血基質鐵,heme iron:存在於紅肉(牛肉、羊肉)、豬肝、雞鴨鵝、魚類與貝類,吸收率高(約 15%–35%)。
  • 植物性鐵(非血基質鐵,non-heme iron:常見於菠菜、紅莧菜、黑木耳、豆類、堅果,吸收率較低(約 2%–10%),但若搭配富含維生素 C 的食物(如奇異果、甜椒、橘子)能明顯提升吸收率。

營養補充品中的鐵劑

  • 常見種類包括 硫酸亞鐵、葡萄糖酸亞鐵、富馬酸亞鐵,以及新型的 多醣鐵、螯合鐵,能改善吸收並降低腸胃不適。

為什麼要補充鐵劑?缺鐵對身體的影響

鐵質在人體中有三大關鍵功能:

  1. 造血作用:是血紅素的主要成分,幫助紅血球攜帶氧氣。
  2. 能量代謝:參與細胞能量生成,缺鐵會導致體力差、容易疲累。
  3. 免疫功能:缺鐵會影響免疫力,使人容易感冒或感染疾病。

當鐵質不足時,可能引發 缺鐵性貧血,出現臉色蒼白、頭暈、心悸、掉髮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影響小孩智力發展或成人工作效率。

哪些人最需要補充鐵劑?高風險族群要小心

以下族群特別容易缺鐵:

  • 育齡期女性與孕婦:因經期失血或懷孕需求增加。
  • 兒童與青少年:處於快速成長期,需要更多鐵質。
  • 素食者:植物性鐵吸收率低,若未搭配維生素 C,容易缺乏。
  • 慢性病患者:如胃潰瘍、痔瘡、腸胃出血或腎臟病人。
  • 高強度運動員:因運動會增加鐵質流失。

補鐵劑的方法:正確吃法與注意事項

  • 飲食優先,補充品為輔:均衡攝取紅肉、深綠色蔬菜、豆類、堅果。
  • 正確服用鐵劑:建議空腹時服用,吸收效果最佳。若腸胃不適,可搭配少量食物。
  • 避免影響吸收的食物:茶、咖啡、乳製品會抑制吸收;維生素 C 則能促進吸收。
  • 遵照醫師建議:避免自行過量補充,以免造成腸胃不適或鐵質沉積。

補鐵的日常小技巧:飲食搭配與避免誤區

  • 吃鐵質食物搭配水果:例如牛肉配奇異果,能提升吸收率。
  • 避免與含鈣食物同食:牛奶、起司會阻礙吸收。
  • 少量多次補充:比一次大量攝取更不易引起副作用。
  • 多喝水與高纖飲食:可減輕鐵劑常見的便秘問題。

補充鐵劑要多久?副作用與安全性提醒

  • 補充時間:缺鐵性貧血通常需要連續補充 3–6 個月,才能讓血紅素與鐵儲存恢復正常。
  • 可能副作用:便秘、腹痛、黑便。可選擇腸胃耐受度佳的鐵劑,或分次少量服用。
  • 安全性提醒:鐵質過量會傷害肝臟,增加心血管風險,因此不建議自行長期大劑量補充。

結論:鐵劑補充的黃金原則

鐵質是維持健康的重要元素,缺鐵會影響氣色、免疫力與生活品質。高風險族群如孕婦、經期女性、素食者與慢性病患者,更要特別留意。最理想的方法是 均衡飲食為基礎,必要時在醫師建議下補充鐵劑,並注意正確的服用方式。

只要掌握「飲食搭配 + 正確補充 + 定期檢測」,就能避免缺鐵帶來的不適,維持最佳活力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