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癌別輕忽!7大症狀暗示你的血液在求救,檢查、治療與預防一次看懂

血癌別輕忽!7大症狀暗示你的血液在求救,檢查、治療與預防一次看懂

作者:醫聯網編輯部

想不到吧?長期疲倦、反覆感染、莫名骨痛,都可能是血癌在向你發出警訊。掌握正確知識,早一步發現,就多一分生存機會。

血癌是什麼?一次搞懂白血病、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

血癌並非單一疾病,而是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總稱。血液中的紅血球、白血球與血小板原本由骨髓造血幹細胞負責生成,但當造血細胞基因發生異常,就可能失控增生,取代正常血細胞,進而影響免疫、防止出血與運送氧氣的功能。
主要分為三大類:

  • 白血病(Leukemia)
    白血球異常增生,分急性與慢性。急性進展快、症狀明顯,慢性則可能在初期毫無不適。
  • 淋巴瘤(Lymphoma)
    癌變發生於淋巴系統,包括淋巴結、脾臟等,可分為何杰金氏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漿細胞癌變,會破壞骨骼、影響免疫功能並可能損害腎臟。

血癌七大早期症狀:你的身體在求救

血癌初期往往容易與感冒、貧血混淆,但身體會透過一些變化發出訊號:

  1. 長期疲倦:休息也難恢復精神,因紅血球減少導致運送氧氣功能下降。
  2. 臉色蒼白、呼吸急促:貧血造成的典型現象。
  3. 容易瘀青或出血:血小板不足,輕微碰撞就出現瘀青,牙齦或鼻子也易出血。
  4. 反覆感染、發燒:白血球雖多,但功能異常,無法有效對抗病菌。
  5. 淋巴結腫大:頸部、腋下或鼠蹊部摸到硬塊且無疼痛感。
  6. 骨骼或關節疼痛:多發性骨髓瘤常見徵兆。
  7. 體重無故減輕、夜間盜汗:常見於淋巴瘤患者。提醒:若症狀持續兩週以上且沒有明顯原因,應立即就醫檢查。

血癌的高危險因子與成因

血癌的確切原因尚未完全釐清,但研究顯示,以下情況會增加罹病機率:

  • 家族病史與基因異常:如費城染色體突變。
  • 長期接觸有害化學物:如苯、農藥等。
  • 高劑量輻射暴露:曾接受大量放射線治療或在高輻射環境工作。
  • 免疫系統缺陷:先天基因疾病、藥物抑制免疫。
  • 慢性病毒感染:如EB病毒、HTLV-1、HIV、B 型與 C 型肝炎。

血癌怎麼檢查與診斷?

醫師會依據病史、症狀與檢查結果綜合評估:

  • 血液檢查(CBC):檢測血球數量與型態異常。
  • 骨髓穿刺與切片:直接檢視造血細胞情況。
  • 免疫表現型分析:用流式細胞儀確定癌細胞種類。
  • 基因與染色體檢測:找出異常基因,有助判斷治療方式。

血癌的治療選擇與最新進展

治療方案會依血癌類型、分期及病人健康狀況量身設計:

  1. 化學治療
    透過藥物殺死癌細胞,是「急性白血病」主要治療方式。通常分為誘導期、鞏固期、維持期。
  2. 標靶治療
    精準針對癌細胞分子,例如伊馬替尼(Imatinib)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副作用相對較低。
  3. 免疫治療
    • CAR-T 細胞療法:將病人T細胞改造後回輸入體內,專門攻擊癌細胞,台灣已給付特定案例。
    • 單株抗體藥物(如 Rituximab)對淋巴瘤治療,成效顯著。
  4. 骨髓(幹細胞)移植
    適合對化療反應差或高復發風險者,可分自體與異體移植。
  5. 放射治療
    用於局部控制病灶或緩解症狀,常與其他療法搭配。

最新研究亮點:全球正在開發血液循環 DNA(ctDNA)檢測,有望在早期即偵測血癌,並監測治療成效。

日常防癌指南:降低血癌風險的生活習慣

雖然血癌無法百分百預防,但良好生活習慣可降低風險:

  • 避免接觸苯、農藥等化學物質。
  • 減少不必要的輻射暴露。
  • 飲食均衡,多攝取蔬果、全穀類與抗氧化食物等。
  • 規律運動,維持健康體重。
  • 有家族病史或高危險因子者,定期接受健康檢查。
  • 接種必要疫苗,降低病毒感染風險。

關鍵提醒:早一步發現,勝算就多一分

血癌並非絕症,許多患者在早期接受治療後可長期穩定甚至痊癒,最重要的是不要忽視身體異常訊號,及時就醫檢查。對於高危族群,更應定期追蹤,因為健康,真的等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