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醫聯網編輯部
維生素D被譽為「陽光維生素」,在維持骨骼健康、免疫力、心血管與代謝等方面都扮演重要角色。根據台灣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調查顯示,許多人都有維生素D不足的情況,甚至連平常飲食均衡的人也可能缺乏。本篇文章將帶你深入了解:維生素D是什麼?有哪些功能?日常生活要如何從食物或保健品補充?
維生素D是什麼?為什麼被稱為「陽光維生素」
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最大特色是人體可以透過「皮膚接受紫外線照射」自行合成,因此常被稱為「陽光維生素」。
在營養學上,維生素D主要分成兩種形式:
- 維生素D2(Ergocalciferol):主要來自植物與強化食品。
- 維生素D3(Cholecalciferol):來自動物性食物與皮膚在陽光照射下合成。
人體吸收後,維生素D會經過肝臟與腎臟轉換成活性型態,才具有生理功能。由於現代人長時間待在室內、使用防曬產品,加上飲食中維生素D來源有限,因此容易出現缺乏的狀況。
維生素D對人體的5大重要功能
- 維持骨骼與牙齒健康
維生素D能促進鈣與磷的吸收,是維持骨骼密度的關鍵。若缺乏,兒童可能出現「佝僂症」,成人則容易導致「骨質疏鬆」與骨折風險增加。 - 強化免疫系統
研究顯示,維生素D能調節免疫反應,降低呼吸道感染與某些慢性疾病風險。缺乏維生素D可能讓身體更容易感冒或感染。 - 保護心血管健康
維生素D被認為與血壓控制、心血管功能有關。適量維生素D有助於降低高血壓與心臟疾病的發生率。 - 穩定情緒與腦部健康
越來越多研究指出,維生素D與情緒調節有關,缺乏者可能更容易出現焦慮或憂鬱傾向。這也是為什麼冬季缺乏日照的地區,常見「季節性情緒失調症(SAD)」的原因之一。 - 幫助代謝與預防慢性疾病
維生素D不足與糖尿病、代謝症候群、某些癌症(如大腸癌、乳癌)風險有關。雖然仍需更多研究,但維持足夠的維生素D被認為對整體健康有益。
如何從日常食物中攝取維生素D?
天然食物中含有維生素D的種類不多,但仍有一些好選擇:
- 深海魚類:如鮭魚、鯖魚、沙丁魚,是維生素D最豐富的來源之一。
- 蛋黃:含有少量維生素D,適合搭配其他來源。
- 肝臟:像是牛肝、豬肝也含有部分維生素D。
- 強化食品:許多牛奶、豆漿、燕麥奶、麥片或乳製品,會額外添加維生素D。
- 菇類(特別是曬過太陽的香菇):能提供維生素D2。
👉 小提醒:光靠食物往往難以達到每日建議攝取量,因此除了飲食之外,適度曬太陽與保健品補充同樣重要。
曬太陽與維生素D合成:需要多久才夠?
在台灣,其實陽光充足,一般人只要每週2-3次,讓手臂與腿部曝曬10至15分鐘,就能合成足量的維生素D。然而,若你有以下狀況,可能會降低合成效率:
- 長時間待在室內、不常外出
- 常年使用防曬乳或遮陽用品
- 膚色較深的人(黑色素會阻礙合成)
- 高齡族群(隨年齡增長,皮膚合成效率下降)
因此,部分族群即使住在台灣,仍可能出現維生素D不足。
維生素D保健食品:如何挑選與補充?
- 建議攝取量
據台灣衛福部建議:- 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10微克(約400 IU)
- 上限攝取量:成人為100微克(約4000 IU)
👉 需注意:過量補充可能造成高血鈣,導致腎結石、噁心、嘔吐,甚至腎功能受損。
2. 市售保健品種類
- 單方維生素D3膠囊/滴劑:最常見,吸收率佳。
- 綜合維他命:通常含有基礎量的維生素D。
- 鈣+D 配方:常見於銀髮族或骨質疏鬆族群。
3. 補充時機與吸收技巧
- 隨餐食用最佳:因為維生素D屬於脂溶性,與含油脂的餐食一起吃,吸收率更好。
- 持續補充:與一次大量補充相比,每天或每週固定補充效果更穩定。
- 針對族群建議:
- 銀髮族:骨質流失快,更需要補充。
- 孕婦與哺乳媽媽:幫助胎兒與嬰兒骨骼發育。
- 久坐室內上班族:因缺乏日曬,建議適量補充。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缺乏維生素D?
一般可透過抽血檢測 25(OH)D(維生素D前驅物)濃度來判斷:
- 大於30 ng/mL:屬於正常範圍。
- 20–29 ng/mL:不足。
- 小於20 ng/mL:缺乏,需要積極補充。
常見缺乏症狀包括:骨頭痠痛、肌肉無力、容易感冒、情緒低落等。若有疑慮,可以向醫師或營養師諮詢,並依檢驗結果調整補充劑量。
結論:維生素D補充,從生活小習慣開始
維生素D雖然看似不起眼,卻是人體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營養素。台灣人普遍存在缺乏風險,因此除了透過深海魚、蛋黃、強化乳品等食物攝取外,別忘了適度曬太陽,必要時再輔以保健食品補充。
👉 健康小叮嚀:
- 均衡飲食 + 規律運動 + 適度日曬,是維持維生素D正常濃度的最佳方式。
- 若有特殊健康狀況或長期服藥,建議先諮詢醫師再補充保健品。
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就能讓「陽光維生素」充分發揮,守護骨骼、免疫力與整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