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女星驚傳胰臟癌病逝,「最惡癌王」早期發現是唯一存活關鍵

台灣女星驚傳胰臟癌病逝,「最惡癌王」早期發現是唯一存活關鍵

作者:醫聯網編輯部

近日台灣知名女星驚傳因胰臟癌病逝,再次讓「癌中之王」的恐怖實力成為焦點。胰臟癌雖然發生率不如肺癌、肝癌高,但卻是所有癌症中死亡率最高、治療最棘手的一種。究竟為什麼胰臟癌這麼致命?有哪些症狀需要警覺?又該如何預防與早期發現?以下一次說清楚。

胰臟癌為什麼被稱為「癌中之王」?

胰臟位於胃與脊椎之間,屬於「深藏不露」的器官,主要負責分泌胰液幫助消化、製造胰島素調節血糖。但也因為位置隱密、初期症狀不明顯,使得多數患者發現時已屬中晚期。

根據台灣癌症登記資料,胰臟癌在近年發生率持續上升,但五年存活率卻只有約 10% 以下,遠低於乳癌或大腸癌等癌症。醫師常形容胰臟癌是「一旦發現就來不及」,因此被冠上「癌中之王」、「沉默殺手」的稱號。

胰臟癌初期症狀:幾乎察覺不到

多數胰臟癌患者在早期沒有明顯不適,但仍有一些微妙的警訊可供觀察:

  • 上腹部或背部隱約疼痛:有時會被誤認為胃痛或腰痠。
  • 體重突然減輕、食慾下降:短時間內體重掉超過5公斤要警覺。
  • 黃疸現象(皮膚或眼白發黃):腫瘤壓迫膽管導致膽汁無法排出。
  • 尿液變深、糞便變白或灰色
  • 容易疲倦、噁心或消化不良

可惜的是,這些症狀往往出現在腫瘤已經擴散的階段,因此定期健康檢查與影像篩檢才是早期發現的關鍵。

誰是高風險族群?這些人要特別注意!

根據醫學研究,以下族群罹患胰臟癌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出數倍:

  1. 長期吸菸者:尼古丁與焦油會促進胰臟細胞突變。
  2. 慢性胰臟炎患者:長期發炎容易造成組織變異。
  3. 糖尿病患者:胰島功能異常與癌變風險相關。
  4. 家族遺傳史:若直系親屬中有人罹患胰臟癌、乳癌或卵巢癌,風險更高。
  5. 肥胖與高脂飲食者:長期高熱量飲食會增加胰臟負擔。
  6. 長期接觸化學物質或油煙:例如餐飲業或工業暴露族群。

醫師建議這些高風險族群至少每年一次做腹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檢查,必要時可搭配腫瘤標記(如CA19-9)檢測,以便早期發現。

 

為什麼胰臟癌難以治療?

胰臟癌的致命之處,在於它發現晚、轉移快、治療難
1️⃣ 位置深難偵測:胰臟位於腹腔深處,腫瘤不易被觸摸或影像掃描早期發現。
2️⃣ 轉移速度快:癌細胞常在短期內擴散到肝臟或淋巴結。
3️⃣ 手術不易進行:只有約 10-20% 的病人有機會接受切除手術。
4️⃣ 抗藥性強:化學治療效果有限,容易復發。

即使手術成功切除,復發率仍高達五成以上,因此醫師強調:「早期發現是唯一的生存關鍵。」

胰臟癌的治療方式

根據病情分期與患者體況,治療策略會有所不同,常見包括:

  • 手術切除:仍是唯一有機會根治的方法。早期(第一期)病人五年存活率可達 30~40%。
  • 化學治療:如Gemcitabine 或 FOLFIRINOX,用於縮小腫瘤或延長壽命。
  • 放射治療:輔助控制腫瘤生長。
  • 標靶治療與免疫療法:針對特定基因突變的病人可使用,效果仍在持續研究中。

在臨床上,多數病人以「綜合治療」方式進行,包括手術、化療與放療的搭配,並同時進行營養與疼痛控制。

預防胰臟癌:從生活習慣開始

胰臟癌雖難防,但良好的生活習慣可明顯降低罹癌風險:

  1. 戒菸、少喝酒:吸菸者風險高出非吸菸者近兩倍。
  2. 維持健康體重:肥胖與胰臟癌風險呈正相關。
  3. 多吃蔬果、少吃紅肉與油炸物:抗氧化物可降低自由基傷害。
  4. 控制糖尿病與膽結石:代謝異常與慢性發炎都是潛在危險因子。
  5. 定期健檢與影像篩查:特別是高風險族群。

醫師提醒:別忽略「小病拖成大病」

許多胰臟癌患者回顧病程時,都曾出現輕微的消化不良、體重下降或黃疸等症狀,但因為「不痛不癢」而忽略。醫師呼籲,一旦出現不明原因的上腹痛、體重驟降、黃疸等症狀,務必要及早就醫檢查。胰臟癌的可怕不在於它多罕見,而在於「來得無聲、發現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