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醫聯網編輯部
近期,一位年僅43歲的台灣縣議員因罹患肝癌過世的消息,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年輕且看似健康的公眾人物罹患肝癌,提醒我們對此疾病的警覺與認識。本文將深入探討肝癌的成因、症狀、診斷方法、高風險族群及預防措施,期望提高大眾對肝癌的了解與重視。
肝癌的成因
肝癌的主要成因包括:
- 慢性病毒性肝炎:B型和C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導致肝癌的主要原因。長期的病毒感染會引發肝細胞損傷,進而增加癌變風險。
- 肝硬化:無論是由於慢性肝炎、長期酗酒,還是其他因素引起的肝硬化,都可能進一步發展為肝癌。
- 黃麴毒素:攝取被黃麴毒素污染的食物,如發霉的花生、玉米等,可能增加肝癌風險。
- 遺傳因素:家族中有肝癌病史者,其罹患風險可能較一般人高。
- 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可能增加肝癌的發生率。
肝癌的症狀
早期肝癌通常無明顯症狀,這也是該疾病難以早期發現的原因之一。隨著病情進展,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 上腹部不適或疼痛:特別是右上腹部,可能感到隱痛或脹痛。
- 食慾減退與體重減輕:持續性的食慾不振,導致體重明顯下降。
- 疲倦無力:即使充分休息,仍感到極度疲勞。
- 黃疸:皮膚和眼白發黃,尿液顏色加深。
- 腹脹或腹水:腹部腫脹,可能伴有腹水積聚。
- 噁心與嘔吐:持續性的消化不良或噁心感。
肝癌的診斷方法
診斷肝癌通常包括以下步驟:
- 血液檢查:測量甲型胎兒蛋白(AFP)水平,該指標在部分肝癌患者中會升高。
- 影像學檢查:利用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CT)、磁振造影(MRI)等技術,可視覺化肝臟內的腫瘤,評估其大小、位置及與周圍組織的關係。
- 肝臟活檢:在影像學引導下取出肝組織樣本,進行病理檢查以確定診斷。
- 其他檢查:如肝功能測試、病毒性肝炎篩檢等,有助於全面評估肝臟健康狀況。
高風險族群
以下人群罹患肝癌的風險較高:
- 慢性B型或C型肝炎患者:特別是病毒載量高且肝功能異常者。
- 肝硬化患者:無論其原因為何,肝硬化都顯著增加肝癌風險。
- 有肝癌家族史者:遺傳因素可能增加風險。
- 長期酗酒者:酒精對肝臟的損害可導致肝硬化,進而增加肝癌風險。
-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特別是已發展為脂肪性肝炎或肝纖維化者。
- 糖尿病患者:研究顯示,糖尿病與肝癌之間存在相關性。
- 暴露於黃麴毒素環境者:如經常食用受污染的穀物或花生製品。
預防與注意事項
為降低肝癌風險,建議採取以下措施:
- 定期健康檢查:高風險族群應每3至6個月進行一次肝臟超音波檢查和AFP測試,以早期發現潛在問題。
- 接種肝炎疫苗:尚未感染B型肝炎者應接種疫苗,以預防感染。
- 避免共用針具:防止C型肝炎等血液傳播疾病的感染。
- 健康飲食:避免食用發霉食物,減少黃麴毒素的攝入。
- 適量飲酒或戒酒:減少酒精對肝臟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