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護腺癌你了解多少?從拜登罹癌案例看男性常見癌症的警訊與對策

 

攝護腺癌你了解多少?從拜登罹癌案例看男性常見癌症的警訊與對策

作者:醫聯網編輯部

美國前總統喬·拜登罹患侵略性攝護腺癌的消息震撼國際,醫師證實癌細胞已轉移至骨骼。這起事件不僅牽動美國政局,也讓全球關注這個男性高發癌症。事實上,攝護腺癌早已悄悄成為台灣男性常見癌症之一,許多名人也曾與這個疾病奮戰。

攝護腺癌是什麼?

攝護腺癌(前列腺癌)是發生在攝護腺組織的惡性腫瘤,通常源於腺體細胞,屬於腺癌的一種。攝護腺是男性特有的性腺器官,位於膀胱下方,包繞尿道,主要功能是製造前列腺液以保護精子並促進其活動。

由於攝護腺位置接近尿道和膀胱,因此一旦腫瘤增生或惡化,會直接影響泌尿功能,甚至轉移到骨骼、淋巴結等其他器官。根據衛福部資料,攝護腺癌為台灣男性癌症發生率的第3名,僅次於大腸癌與肺癌,且年發生人數與死亡率逐年上升。

 

攝護腺癌好發族群與危險因子

  • 年齡

發病率與年齡高度相關,50歲以上男性風險急劇升高,80歲以上男性更有超過70%曾出現癌細胞的紀錄(不一定發病)。

  • 家族史

若父親、兄弟等直系親屬曾罹患攝護腺癌,風險會提高2~3倍,遺傳基因如BRCA2變異也與此病相關。

  • 種族

以美國為例,非洲裔男性罹患率與死亡率皆高於白人與亞洲人,但台灣近年因飲食西化與高齡化,也出現顯著上升趨勢。

  • 飲食與生活習慣
    • 高油脂、紅肉攝取過多
    • 體重過重、缺乏運動
    • 長期接觸賀爾蒙或化學物質。

這些都可能增加發病風險。

 

初期症狀容易被忽略

攝護腺癌早期多為無症狀,或與良性攝護腺肥大混淆,例如:

  • 排尿困難、尿流變細或中斷
  • 頻尿(尤其夜間)、尿急
  • 排尿疼痛或灼熱感
  • 尿中帶血或精液異常
  • 下背、骨盆、髖部疼痛(轉移徵兆)

若病情惡化,可能導致貧血、體重減輕、骨折等全身性症狀。

攝護腺癌如何診斷?

  1. PSA檢測(前列腺特異抗原)
    抽血檢查是否有過高的PSA指數,4 ng/mL以上需進一步檢查,但也可能因良性肥大或感染而升高。
  2. 直腸指診(DRE)
    醫師透過肛門觸摸攝護腺,檢查是否有硬塊、腫大或不平整。
  3. 影像檢查(MRI、超音波、骨骼掃描)
    用於觀察腫瘤範圍、是否轉移。
  4. 攝護腺切片
    經肛門或會陰部進行活體組織採樣,是確診的關鍵步驟。

 

攝護腺癌治療方式有哪些?

治療策略會依據癌症期別、病患年齡、健康狀況與預後來決定。常見方式如下:

  • 觀察追蹤

適用於低風險、年長、無症狀病患,定期監測即可,避免過度治療。

  • 手術治療

包括傳統手術或機器人輔助手術(如達文西系統),切除整個攝護腺,效果穩定,但可能伴隨性功能障礙或尿失禁副作用。

  • 放射治療

適合局部癌症或無法手術者,分為外照射與近接治療(放置放射源在攝護腺內)。

  • 荷爾蒙治療

抑制睪固酮等雄性激素,使癌細胞失去生長刺激,為轉移性或晚期主要治療方式。

  • 化學治療

多在荷爾蒙治療無效時使用,屬於晚期控制策略。

攝護腺癌能痊癒嗎?

攝護腺癌若在早期發現,五年存活率高達95%以上,許多病患甚至可達完全治癒。但若癌細胞已轉移,則屬於慢性疾病控制,無法根治,需長期追蹤與治療。例如拜登雖已骨轉移,但其為荷爾蒙敏感型,或可透過藥物控制病情。

 

結語:男性健康從認識攝護腺開始

攝護腺癌是一種進展緩慢、早期症狀不明顯的癌症,但若忽視,後果可能非常嚴重。隨著國人壽命延長、飲食西化,這個「沉默殺手」勢必會影響更多人。

對50歲以上男性,尤其有家族病史者,定期檢查PSA與接受直腸指診是守護健康的第一步。若能早期發現、積極治療,大多數患者都可恢復正常生活。

拜登的經歷提醒我們,無論社會地位如何,預防與早期篩檢才是真正的關鍵。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