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汙染與非吸菸肺癌的新發現:你也可能受影響?

 

空氣汙染與非吸菸肺癌的新發現:你也可能受影響?作者:醫聯網編輯部

肺癌一直被視為與吸菸密切相關的疾病,但近年來,科學家發現,不吸菸的人也可能罹患肺癌,而且在某些地區,非吸菸肺癌的比例有逐漸上升的趨勢。那麼,這些非吸菸肺癌的成因是什麼呢?最新的研究顯示,「空氣汙染」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什麼是非吸菸肺癌?

「非吸菸肺癌」指的是那些從未或幾乎未曾吸菸的人罹患的肺癌。傳統上,吸菸是肺癌最主要的危險因子,但全球越來越多肺癌患者並沒有吸菸史,尤其是女性與年輕族群。這引起醫界對其他可能成因的重視。

空氣汙染與肺癌:新研究有什麼發現?

近期一項名為 Sherlock-Lung Study 的大型全球研究針對非吸菸肺癌患者進行基因與環境暴露分析,發現空氣汙染對肺癌發生的影響不容忽視。研究重點包括:

  • TP53基因突變:這是肺癌中常見的基因異常,會影響細胞正常生長和修復。研究發現,空氣中懸浮微粒(PM2.5)等汙染物與這種基因突變有高度相關性。
  • 端粒縮短現象:端粒是細胞中染色體末端的保護帽,能維持細胞健康。空氣汙染會加速端粒縮短,導致細胞提前老化,並增加罹癌風險。

這些生物學變化說明,空氣汙染中的有害物質不僅會直接損害肺部組織,也會透過基因與細胞老化機制,提升非吸菸者罹患肺癌的風險。

為什麼台灣人要特別注意?

台灣位於亞洲工業與人口密集區域,空氣品質問題長期存在,尤其在冬季時,空汙指數時常飆高。這使得非吸菸肺癌的比例在台灣相對較高,且逐年增加。

此外,都市中的交通排放、工業廢氣以及境外汙染物等,都是造成空氣汙染的主要來源。這些空汙物質中含有多種致癌物,如多環芳香烴(PAHs)、重金屬等,都會增加肺癌風險。

因此,台灣民眾除了避免吸菸,也應該了解空氣汙染對健康的威脅,做好防護。

空氣汙染是怎麼影響肺部的?

空氣中的細懸浮微粒(PM2.5)、臭氧、一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氣體,會被呼吸系統吸入肺部。這些微小顆粒能深入肺泡,引發慢性發炎反應,長期下來會破壞肺組織和免疫系統。

此外,汙染物質會引發基因突變,影響細胞正常分裂與修復,導致異常細胞增生,進而形成癌症。

如何保護自己免於空氣汙染的傷害?

雖然我們無法完全避免空氣汙染,但可以採取以下幾項措施降低風險:

  1. 關注空氣品質指數(AQI)
    每天查看所在區域的空氣品質指數,空氣品質不佳時盡量減少戶外活動。
  2. 使用空氣清淨機
    室內環境可利用高效能空氣清淨機(HEPA 濾網)過濾空氣中的懸浮微粒。
  3. 戴口罩
    尤其在空汙嚴重或戶外活動時,選擇能有效阻擋 PM2.5 的口罩。
  4. 避免高污染地區或時段外出
    盡量避免在交通尖峰或工業區域逗留。
  5. 維持良好生活習慣
    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充足睡眠,增強身體免疫力。

定期健康檢查不可少

即使沒有吸菸習慣,仍建議定期做肺部健康檢查,尤其是有空氣汙染長期暴露、家族有肺癌病史,或有慢性肺部疾病的人。透過胸部X光(Chest X-ray與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等早期篩檢工具,能夠更早發現肺部異常,增加治癒機會。

研究證實,空氣汙染是非吸菸肺癌的重要風險因子,特別是像台灣這樣空汙較嚴重的地區更值得重視。民眾除了持續戒菸外,更應該了解空氣品質與健康的關係,採取適當防護措施,並定期接受健康檢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