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醫聯網編輯部
大腸癌多年來高居台灣癌症排行榜前段班,而其中大多數都是從「大腸瘜肉」慢慢演變而來。因此,當健檢或大腸鏡發現瘜肉,第一件事不是害怕,而是了解它是哪種瘜肉、風險多高、下一步該怎麼處理。
什麼是大腸瘜肉?為什麼會出現?
大腸瘜肉是長在大腸或直腸黏膜上的小突起。雖然不是癌症,但部分屬於癌前病變,若放著不理可能在數年內發展為大腸癌。
主要風險因素包括:
- 高油、高脂、高紅肉飲食
- 蔬菜水果攝取不足
- 抽菸、喝酒
- 肥胖、代謝症候群
- 缺乏運動
- 家族有大腸癌或瘜肉史
哪些瘜肉比較容易變成癌症?
瘜肉的癌變風險因種類不同而差異很大,最常需要處理的是以下兩種:
- 腺瘤性瘜肉(Adenoma)
最常見,也最屬癌前病變。尺寸越大、表面越扁平、細胞異型程度越高,風險越高。
- 鋸齒型瘜肉(Serrated lesion)
外觀扁平、不容易被發現,但也可能進展成癌症。而增生性瘜肉、發炎性瘜肉一般風險較低,但仍需由醫師確認是否需要追蹤。
健檢發現瘜肉後該怎麼做?
第一步是確認瘜肉大小、位置與外觀,並評估是否需要切除。瘜肉要不要切?答案幾乎都是「要」
切除原因包括:
- 多數大腸癌都從瘜肉開始
- 內視鏡切除安全、快速
- 切乾淨後可大幅降低未來癌症風險
常見處理方式包含:
- 冷圈套切除:適合小型瘜肉,出血風險低
- 熱圈套切除:適用較大瘜肉
- EMR/ESD:處理扁平型或大型瘜肉,可整塊切除,降低復發率
大部分瘜肉都能當場處理,不需住院。
瘜肉切除後多久要再做大腸鏡?
追蹤間隔取決於瘜肉的數量、大小與病理結果。以下為常見建議(實際間隔由醫師決定):
🔹低風險組
- 1–2 顆腺瘤,小於 1 公分
👉 5 年後追蹤
🔹中度風險組
- 3–4 顆腺瘤,或任一顆 ≥1 公分
👉 3 年後追蹤
🔹高風險組
- 5 顆以上腺瘤、絨毛型腺瘤、或高度異型
👉 1–3 年內追蹤
🔹鋸齒型瘜肉
- 小顆(<1 公分):3–5 年
- 大顆或多顆:1–3 年
若檢查完全正常則約 5–10 年 再檢查一次。
日常如何降低再長瘜肉或大腸癌的風險?
切除瘜肉後,生活習慣非常重要:
飲食
- 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類
- 少吃紅肉、加工肉(火腿、香腸、培根)
- 少油炸、多選擇蒸煮
生活習慣
- 每週至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運動
- 控制體重、特別是腰圍
- 戒菸、減少酒精
- 維持規律排便
研究顯示,高纖飲食與規律運動可有效降低大腸癌風險。
哪些人需要提早做大腸鏡?
以下族群風險較高,建議 40–45 歲就開始檢查:
- 一等親有大腸癌或大腸瘜肉
- 長期抽菸
- 肥胖、代謝症候群
- 蔬菜水果攝取不足
- 有腸道發炎疾病(IBD)
瘜肉不是癌,但忽略才是危險
健檢發現大腸瘜肉時,不必過度恐慌,但更不能輕視。只要依醫師建議切除並定期追蹤,大腸癌是可以預防的癌症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