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醫聯網編輯部
最近新聞頻頻出現「屈公病」病例,別以為只是普通蚊子叮咬,它的關節痛可能讓你苦不堪言。一次看懂這種由蚊媒傳染的病毒病該如何防範。
屈公病是什麼?為何近期又爆發?
屈公病(Chikungunya)是一種由屈公病毒(Chikungunya virus)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透過病媒蚊叮咬傳播,尤其是白線斑蚊和埃及斑蚊。
「屈公」一詞源自東非馬孔德語,意思是「彎腰的人」,形容患者因嚴重關節痛而彎著身子行走的模樣。
過去屈公病多發生於非洲、東南亞與印度洋沿岸,但近年因氣候變遷與國際旅遊頻繁,病毒已擴散到南亞、美洲甚至歐洲。台灣近來出現零星本土與境外移入病例,引起衛生單位高度關注。
感染途徑:不是所有蚊子都有病毒,但中標一次就難忘
屈公病的傳播與登革熱類似,必須透過帶有病毒的斑蚊叮咬才能感染:
- 帶病毒的人被蚊子叮咬 → 病媒蚊吸入病毒。
- 病毒在蚊子體內複製,約 7–10 天的潛伏期後,蚊子終身帶毒。
- 病媒蚊再叮咬其他人 → 病毒進入人體血液,引發感染。
重要提醒:
- 屈公病不會透過人與人直接傳染(例:握手、咳嗽都不會傳染)。
- 媽媽懷孕期間極少數案例可能在分娩時傳給嬰兒。
- 主要傳染季節是夏秋,高溫潮濕適合蚊子繁殖。
潛伏期與症狀:為什麼叫「痛到彎腰病」
屈公病潛伏期約 2–7 天,發病速度快且症狀明顯。
主要症狀:
- 突發高燒(常達 39°C 以上)
- 劇烈關節痛(尤其是手、腕、膝、踝,可能持續數週甚至數月)
- 肌肉酸痛
- 頭痛
- 發疹(紅色斑疹,常伴隨搔癢)
- 疲倦、畏寒
多數患者會在 1–2 週內康復,但有些人會因關節痛反覆發作,持續數月影響生活品質。
如何診斷屈公病?別和登革熱、茲卡搞混
- 血清學檢測
- IgM 抗體:感染後 4–5 天即可檢測出,持續約 3 個月。
- IgG 抗體:代表過去感染或康復後的免疫反應。
- RT-PCR 分子檢測
- 能在發病初期(1–7 天內)直接檢出病毒 RNA,準確率高。
醫師也會依旅遊史、蚊蟲暴露史與臨床症狀綜合判斷,避免誤診。
屈公病有特效藥嗎?治療原則一次告訴你
目前屈公病沒有專屬抗病毒藥物,治療以支持療法為主,緩解症狀、加速康復:
- 退燒止痛:可使用對乙醯氨基酚(Paracetamol)。
- 避免使用阿斯匹靈與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直到排除登革熱可能,以免引起出血風險。
- 休息與補充水分:高燒與關節痛期間,避免勞累與脫水。
- 物理治療:若關節痛持續,可透過復健運動維持活動度。
大多數患者會在1–2週痊癒,但老人家或慢性病患者可能出現併發症,如長期關節炎、神經系統異常,需密切追蹤。
預防屈公病的黃金守則:防蚊永遠比治療重要
由於沒有疫苗與特效藥,預防重點是防止蚊媒叮咬與減少孳生源:
- 防蚊措施
- 穿著淺色長袖長褲,減少皮膚暴露。
- 使用含 DEET、Picaridin、IR3535 或檸檬桉油成分的防蚊液。
- 在門窗加裝細密紗窗,睡覺時使用蚊帳。
- 盡量避免清晨與黃昏戶外活動(斑蚊活躍時段)。
- 環境清除孳生源(「巡、倒、清、刷」四步驟)
- 巡:每週巡查住家與週邊積水容器。
- 倒:倒掉盆栽底盤、瓶罐、輪胎等積水。
- 清:清刷水桶、鳥浴盆等容器內壁,破壞蚊卵附著。
- 刷:刷洗水槽邊緣、陰溝,避免蚊子孳生。
近期全球與台灣屈公病疫情概況
- 全球: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導,2024 年以來,美洲部分國家(如巴西、巴拉圭)屈公病病例數激增,南亞與非洲部分地區持續流行。
- 台灣:疾管署(CDC)公布,近期出現多例境外移入病例,主要來自東南亞;部分地區已有本土病例,防疫單位已啟動社區防治與孳清工作。
總結:別小看「痛到彎腰」的蚊媒病
屈公病雖然死亡率低,但劇烈關節痛與長期不適會嚴重影響生活。面對疫情升溫,民眾最重要的防護就是防蚊與清除積水,尤其是旅遊回國後若出現高燒與關節痛,應立即就醫並主動告知旅遊史,以免疫情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