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女教授抗癌十年不敵病魔 看子宮頸癌年輕化、預防與治療關鍵

台大女教授抗癌十年不敵病魔 看子宮頸癌年輕化、預防與治療關鍵作者:醫聯網編輯部

一名台大女教授因子宮頸癌病逝,享年60歲,她在40歲出頭時發現罹癌,歷經超過10年的抗癌歷程,仍不幸離世。子宮頸癌並非只威脅年長女性,年輕族群的罹患率正逐年攀升,而早期發現、定期篩檢與接種疫苗,是女性守護自身健康的關鍵。

子宮頸癌是什麼?台灣女性常見的婦癌之一

子宮頸癌(Cervical Cancer)是發生在子宮下方「子宮頸」部位的惡性腫瘤。根據衛福部統計,子宮頸癌是台灣女性第七大癌症,每年約有千名女性因此離世。其主要成因與人類乳突病毒(HPV, Human Papillomavirus)感染高度相關,約有九成以上病例可追溯到HPV感染。

HPV病毒透過性行為傳染,感染後若免疫系統無法清除病毒,病毒會使子宮頸細胞持續變異,進而發展成癌症。值得注意的是,子宮頸癌的進程通常很慢,從感染到出現癌前病變可能需要5到10年甚至更久,因此只要定期檢查,幾乎都有機會在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子宮頸癌年輕化 30至40歲女性也需提高警覺

近年來,醫界觀察到一個明顯趨勢——子宮頸癌有年輕化現象。根據台灣癌症登記資料顯示,過去多發生在50歲以上女性身上,如今30至40歲的患者比例逐漸上升。這與現代人性行為提早、生活壓力大、免疫力下降以及忽略定期篩檢有關。

有些女性平時身體狀況良好,幾乎沒有特別不適,但仍可能在健檢或婦科檢查時意外發現病灶。早期子宮頸癌常無明顯症狀,等到出現異常陰道出血、分泌物異常、性交疼痛或骨盆悶痛等情形,往往已進入較晚期階段。

子宮頸癌的高風險族群

以下族群需特別留意,建議加強自我保護與定期篩檢:

  1. 未接種HPV疫苗的女性
  2. 性行為年齡早、性伴侶多或伴侶有多重性伴侶
  3.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或患有愛滋病者)
  4. 吸菸女性:研究顯示吸菸者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較一般人高約2倍以上
  5. 長期未做子宮頸抹片檢查者

子宮頸癌預防:HPV疫苗與定期篩檢是兩大關鍵

🩺 定期抹片檢查

台灣政府提供30歲以上女性每年一次免費的子宮頸抹片檢查(Pap smear),能早期偵測癌前病變。若持續三年檢查結果正常,之後可延長為每三年一次。
此外,部分醫療院所也提供HPV DNA檢測,能更早發現高風險病毒感染,兩者搭配能提升篩檢準確度。

💉 接種HPV疫苗

HPV疫苗能有效預防70~90%的子宮頸癌。台灣自2018年起已為國中女生公費施打HPV疫苗,成年人也可自費接種。建議男性與女性皆可施打,以減少病毒傳播與感染風險。
目前常見疫苗為九價HPV疫苗,可預防多種高風險病毒型別,包括16型與18型(最常引起癌症的型別)。

 

子宮頸癌的治療

治療方式會依照病期不同而異,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

  1. 手術切除:早期可透過子宮頸錐狀切除術或子宮全切除術去除病灶。
  2. 放射線治療:中晚期患者常搭配使用,可殺死殘餘癌細胞。
  3. 化學治療:用於腫瘤轉移或輔助放療。
  4. 免疫治療與標靶治療:近年新興療法,對於復發或轉移性病患提供新希望。

 

罹癌後的身心保養與復原關鍵

子宮頸癌患者在治療後,仍需面對身體變化與心理挑戰。以下是幾項有助復原的建議:

  • 定期追蹤:治療後頭兩年是復發高峰期,應按醫囑回診追蹤。
  • 均衡飲食:多攝取蔬果、全穀與優質蛋白質,避免加工食品與高糖飲食。
  • 維持運動習慣:適度運動能增強免疫力,改善疲勞與情緒。
  • 心理支持:可尋求癌友團體、心理師或家人陪伴,減少孤單與焦慮感。
  • 性生活與身體調適:治療後可能出現陰道乾澀或疼痛,可諮詢醫師協助改善,讓身心逐步回復。

預防永遠勝於治療,讓每位女性都能安心過生活

子宮頸癌是目前唯一可預防的癌症之一。只要定期做抹片檢查、接種HPV疫苗、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就能大幅降低罹癌風險。在資訊充足與醫療資源完善的今天,每位女性都應學會善待自己的身體,及早檢查、及時預防,不讓子宮頸癌奪走更多的笑容與生命。